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锉刀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锉刀草又名木贼草千峰草锉草笔头草笔筒草节骨草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至2米。

茎中空有节,节间长2至6厘米,表面有纵棱、粗糙、叶退化而抱茎,

孢子囊穗长圆形,黄色,轮生茎顶,呈密穗状。 喜生于河滩,溪边等潮湿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木贼草

拉丁学名:CommonScouringRushHerb

别称:千峰草、木贼


界:植物界

科:木贼科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宁夏、江苏等地

形态特征

笔筒草即木贼、千峰草,是木贼科植物木贼

的全草。该品古人用于木器加工。《纲目》云:"此草有节,而糙涩,治木骨者,

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故云木贼草,亦称锉草、擦草。

节节草、节骨草、无心草、笔头草、笔管草等,均以形态得名。

性状呈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

有18~30条纵棱,棱上有多数细小光亮的疣状突起;节明显,节间长2.5~9cm,

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的小空腔。

气微,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粒感。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根茎

短,黑色,匍匐,节上长出密集成轮生的黑褐色根。茎丛生,

坚硬,直立不分枝,圆筒形,直径4~8毫米,有关节状节,节间中空,

茎表面有20~30条纵肋棱,每棱有两列小疣状突起。叶退化成鳞片状,

基部合生成筒状的鞘,鞘长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

先端有多数棕褐色细齿状裂片,裂片披针状锥形,先端长,锐尖,

背部中央有1浅沟,裂片早落,仅在茎先端及幼茎上者不脱落。

孢子囊穗生于茎顶,长圆形,长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头,

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构成,沿孢子叶的边缘生敖个胞子囊,

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数,同型,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

卷绕在孢子小,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

生长环境

喜生于河滩,溪边等潮湿处。

药品简述

药品简述

【药名】:笔筒草

【拼音名】:BíTǒnɡCǎo

【英文名】:HerbofRamoseScouringRush

【拉丁植物名】:Hippochaeteramosissima.(Desf.)Boerner[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

【别名】:千峰草节骨草通气草眉毛草土木贼节节菜节节草接骨草锉刀草木贼草土麻黄笔头草野麻黄锉草虾蟆竹锁眉草草麻黄节骨草镬盖草接管草擦草磨石草笔管草四角田槐野木贼驳节草空心草无心草接骨筒麻蒿

【主治】: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主风热感冒;咳嗽;目赤肿痛;云翳;鼻衄;尿血;肠风下血;淋证;黄疸;带下;骨折。

【性味】:甘;苦;平;无毒;微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来源】:该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除去枯茎及残根,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鲜用或晾通风处阴干。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山坡草丛、溪边、池沼边等地。

《木草经疏》[1]

【来源】该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山西等省区。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异名】木贼(《嘉祐本草》),锉草(《盛京通志》),[2]

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药材性状】干燥全草,呈长管状,中空有节,不分枝。

长30~60厘米,直径约5毫米,每节长3~6厘米。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

有多数纵枝,顺直排列,其上密生细刺,触之有粗糙感。

节处有筒状深棕色的鳞叶。易自节处拔脱。质脆,易折断,

断面中空,内有灰白色或浅绿色的薄瓤。气无,味甘,微苫涩。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者为佳。

【采集】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按粗细扎成小捆,阴干或晒干。

【炮制】洗净,稍润,剪去根部,切段,晾干。

【性味】甘苦,平。

①《嘉祐本草》:"味甘微苦,无毒。"

②《纲目》:"温。"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甘。"

【归经】入肺、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二经血分。"③《本草汇言》:"入手、足三阳经。"[3]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解肌,退翳。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①《嘉祐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

②《纲目》:"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③《本草正》:"发汗,解肌。治伤寒,疟疾。去风湿,散火邪。"

④《玉楸药解》:"平疮疡肿硬,吐风狂痰涎。治痈疽瘰疬,疔毒,疖肿,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诸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宜忌】气血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

②《本草汇言》:"多服损肝,不宜久服。"

③《本经逢原》:"多用令人目肿,若久翳及血虚者非所宜。"

参考来源

  1. [1],-爱问知识人
  2. 盛京通志(全32卷),古籍藏书馆
  3. 《本草汇言》中药方剂,_【中医宝典】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