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门县(白话字:kim-mn̂g-kuān,邮政式拼音:Quemoy),包含金门群岛的金门岛、烈屿及代管的乌坵等岛屿,(乌坵通行莆仙语)。县治所在地位于金城镇。 金门岛,位于福建东南九龙江口外,东距台湾约270公里,西距厦门外港约10公里,距离中国大陆之角屿仅1.8公里。金门地处东经118度33分,北纬24度44分。
范围
金门县全县有效辖区范围包括金门本岛及烈屿、大胆、二胆等十二个大小岛屿,总面积约151平方公里。金门本岛中部狭窄,东西宽广,全岛东西向约20公里,南北向最宽处在东端约15.5公里,中央狭窄处仅3公里。金门申遗潜力点,如翟山坑道与九宫坑道2处重要战地遗迹,以及琼林、水头、古宁头、珠山、山后、欧厝、浦边、后浦头、碧山、后浦历史城镇等10处传统聚落之核心区面积约7.7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14.8公顷,潜力点总面积约22.5公顷。
人文
依据户籍登记资料,民国八十四年,金门人口总数为四万七千三百三十九人;民国一〇四年(二月),总人口数达到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人(男数六万四千四百零九人、女数六万四千零六十八人);而全县户数总计为三万七千七百零一户。民居住宅,大多属于闽南传统建筑,以三合院居多,近年由于各项政经建设突飞猛进,新式国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处处林立可见。
环境
气候
金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金门县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岛形中狭,东西端较宽,诚如金锭状。受到大陆东南地区和中国沿岸寒流影响,冬季干冷、春季多雾。全年降雨多在四至九月,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公厘。金门包括大、小金门等十二个岛屿,金门岛主峰为太武山。岛屿地形主要是由花岗片麻岩构成的老年期波状丘陵、红土台地及海岸低地所组成。整体外观为低矮的台地包围略微突出于台地之上的花岗片麻岩丘陵,丘陵地大多涵盖在金门国家公园的范围内,岛内最古老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红土台地主要分布在金门本岛西半部。除主峰太武山的海拔高度253公尺外,无高山峻岭,河流短促,海岸曲折。
地理
金门位于九龙江口外,与厦门湾口遥望,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的角屿仅1.8公里,离台湾岛有210公里。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大胆、二胆、狮屿、猛虎屿、草屿、后屿、东碇岛、复兴屿等十二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51.656平方公里。 另有代管的乌坵乡二岛屿(大坵与小坵),则地处东经119度28分,北纬24度59分,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莆田外海。离金门本岛相距72海浬,大约位于金门与马祖中心点。
生态
金门仍保有特殊的生态景观,尤其水獭与鲎为台湾所少见。水獭多在夜间出没于本岛的水域地带,善泳好潜、行动敏捷,为捕鱼好手;俗称“活化石”的鲎为沿海生物,成鲎产卵于高潮带砂砾中,稚鲎成长于潮间带,容易因人类的捕捞、污染及栖息带破坏等干扰而中断生命,所以鲎的存在最能反映潮间带的健康,近年因栖息地受到人为干扰,数量渐少,另在金门近海还可发现中华白海豚的踪迹。
金门岛地质单纯,若以琼林--尚义连线为界,可将金门本岛分为两大地质区,东半部明显露出大量花岗片麻岩,西半部则以红土层为主。金门本岛的东北、东南海岸及烈屿的东北--东南海岸,都被海水侵蚀而成为海蚀崖或海蚀平台,且露出花岗片麻岩被岩脉侵入的景观。
金门四面无高山屏障,风力强劲,年均温约摄氏20.8度,冬季干冷,春季多雾,年降雨多但年蒸发量达1680公釐以上,使岛上出现半干旱的现象,再加上岛上土质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不宜耕作,故岛上农作以耐旱性杂粮为主。
文化
县花
燕尾双侧线条构成之屋顶为“金字外形”;蝠形图案之悬鱼表和谐安宁;山墙上起伏图案如“门”之双屝。闽人喜以富贵贫贱四字形容闽海中之厦门、金门、平潭、东山四岛,燕尾屋脊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地位”之表现,其意义适足以表示金门之地位,以圆形线条变化之莲花外环形如古窗,隐喻金门于浊 世中出淤泥而不染,且令图案整体凝聚成世人注目之焦点。
县树
别名斑芝树、棉树,属本棉科落叶性大乔木,其生性强健,干有瘤刺,树干通直,先生花后生叶,每年三、四月间开橘黄色花,花团锦绣美丽,而且颇具风味,具有抗染之特性。象征金门民性坚毅,未来发展前途灿烂。
金门战地文化是全世界从“热战”到“冷战”,以至于迈向目前“和平共处”阶段,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范点,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战争文化遗址。德国柏林围墙只留小段供人凭吊;南北韩38度线处于准战争状态;越南前南、北越鸿沟消灭殆尽;金门对岸的厦门对峙期间设施也已几无保存。加上金门因战地管制所保存完整的闽南文化与侨乡文化,亦为金门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存续的多元文化,更是独步全球的优势。
金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留下丰富的古迹文物、传统聚落、战地文化及自然资源,该区在1992年解除战地政务后,便著手研拟规划国家公园之构想,并于1995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金门国家公园[1] ,是台湾首座以维护历史文化资产、战地文化为主,并兼具自然生态保育功能的国家公园。
金门作为保障国家安全之第一道防线,长期的战备使金门岛上处处是防御工事,从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到蒋介石的“反共复国”,一次次的战火洗礼,皆在此地留下深深的历史痕迹;冷战时期,作为民主世界与共产政权的最前哨,金门实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金门”古称浯洲,又名仙洲,别有浯江、浯岛、沧海、沧浯诸称。“金门”得名始于明洪武20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内捍漳、厦,外制台、澎,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金门居民大都是由中原渡江南下福建,其后再由福建辗转来到金门,来此之居民大约有六种来源: 一、是五胡乱华,晋人避祸屯垦于此。 二、是唐朝陈渊于此牧马垦荒辟地。 三、是宋泉州世家渡海来此开发。 四、是元朝来此筑场晒盐者的后裔。 五、是明清屯守海疆重镇的军眷子孙。 六、是邻近渔农商贾之民渡海谋生而定居于此。
自西元4世纪东晋时代起,金门即有中原人士避祸屯垦于此,由于开发甚早,所以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加上历代文风鼎盛,产生丰富的科举进士文化风貌;也因移民多来自漳、泉两州,民居建筑与风土民情仍多沿袭闽南古风。40年的军事管制使金门都市化脚步迟缓,而得以保有丰富的人文史迹。
传统闽南式建筑是金门国家公园内最丰富的文化资产,在欧厝、珠山、水头、琼林、山后、南山和北山等具代表性的聚落中,大部分仍维持漳、泉样式的传统闽南式建筑,不论是砖石材料的运用,建筑装饰的表现,或是平面的布局皆变化多端,均具有因地制宜的巧思与美感,充分展现出过去匠师们的高妙技艺,深具独特的地方风格与丰沛的艺术生命力。
史纪
汉族人对金门的开发依据可考的史料始于晋代。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五胡乱华期间不甘受外族统治躲避战祸纷纷南迁,成为最早移居到金门的人民。
贞元十九年(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 闽观察使柳冕,在烈屿岛上红石山上设有牧马寨做为牧马之用,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金门(旧称浯洲)因产盐, 在宋元两代烈屿岛上就已设盐场。历经五代闽王王审知及元明清等朝开发后,造就金门东半岛上之金沙湾周围盐埕林立,元朝统治时(1343年-1368年),中央为求实质统治,遂于浯洲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今沙美),设置浯洲盐场司官职从七品官。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明兵部称呼金门是“金门所”,下辖峰上、官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明朝末年,郑芝龙称雄闽台海域,以金门、厦门为基地,树旗招兵,后接受明朝招抚,1633年明朝郑芝龙与海盗刘香、荷兰东印度公司联军在金门料罗湾爆发海战史称崇祯明荷海战,1645年(清顺治2年)郑芝龙降清后,先派其弟郑鸿逵屯金门。不久,金、厦为拥护鲁王朱以海的郑联、郑彩兄弟所据。 南明郑成功于1646年在烈屿岛上吴山会文武群臣,曾派林习山驻守烈屿,以此岛做为“反清复明”根据地1650年(顺治7年;南明永历4年),郑成功驱逐郑氏兄弟,金厦成为其抗清基地之一。 不久明郑又重返金、厦两岛,至康熙平台后,金门航运地位逐渐为厦门所夺。清代中后期,因生活困难,金门人相率下南洋或东渡日本,成为海外侨民。
1651年8月,南明鲁王朱以海从舟山逃往金门,并于1662年11月病故于金门,死后安葬在金门城东之青山岩,为鲁王墓。 1663年(康熙2年;永历17年)11月,耿继茂、李率泰督清军及明郑降兵攻取金门和厦门,明郑周全斌部不敌而退至东山。清军登陆两岛后,男女被掳掠一空,最后堕其城、焚其屋,弃其地而回。 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至三十三年(1679年),郑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大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明郑投降,金、厦遂为清朝所有。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清代时为防倭寇,立塞置汛。
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德国兵舰三艘泊后浦港(今金城),有德人上岸测量,并于山上插旗,岛民惧,纷纷迁徙,九月兵舰去,始知德国本欲租借金门开为商埠。因金门四面受风,开港不便,故改租青岛。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4月18日厦门军政府参事会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请愿获准,厦门与金门一同从同安县独立为“思明县”,但该年9月18日思明县便升格为“思明府”,直到民国2年(1913年)3月30日又废府改回“思明县”[6]。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咨陈内政部,派左树燮为金门筹办设治委员,于同年7月奉准后将金门地区(大、小金门与大、小嶝等岛)从思明县独立出来设置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乃二等县治)[6]。金门县于民国4年(1915年)4月9日奉批令成立县治,设县知事,改县丞署为县公署。金门县辖境包括大、小金门,大、小嶝岛及周边岛屿;分为六都、十保、一百六十六乡。[7]民国22年(1933年)闽变发生后一度由中华共和国所据,划为泉海省。1935年改为4区32联保,民国25年(1936年)重新整编为3区12联保。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金门,金门县政府迁至大嶝乡上租借民房办公。民国34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收复金门,设二镇四乡;民国35年(1946年)变更为二镇二乡。
民国37年(1948年)12月1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全国戒严令,从此金门县进入戒严。民国38年(1949年)年初,改为金城、沙美、烈屿、大嶝四区区公所,8月17日,福州被解放军占领,福建省政府随著国军从福州市迁治金门,金门乃成为福建省省会所在地。同年10月,解放军进占福建沿海,中华民国国军自嶝岛群岛(大嶝、小嶝)撤退,古宁头战役爆发,金门全境进入“军管时期”,同年11月古宁头战役结束后,金门县政府建制被撤销,中华民国国军将金门全境划分为金东、金西、烈屿三个军管区,各设民政处管辖地方行政,下辖城厢区、金城区、金盘区、沧湖区、碧湖区、金沙区、烈屿区、古宁区、琼浦区等九个区公所。民国39年(1950年)3月,金东、金西、烈屿三个军管区的民政处合并为“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民国40年(1951年)7月分设金城、金宁、金湖、金沙、烈屿五个行政区。同年12月增设金山行政区。
民国42年(1953年)2月结束军管制度,改实施军政一元化的战地政务体制,金门县政府恢复建制,原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各行政区改为乡镇,成立三镇三乡,但地方行政的决策与指挥监督由金门防卫司令部下设“政务委员会”负责,以军领政。民国43年(1954年)6月莆田县乌坵地区设乡,指定暂由金门县代管,此时金门县共辖有金城镇、金沙镇、金宁乡、金湖乡、金山乡、烈屿乡、乌坵乡等二镇五乡。民国48年(1959年)增设金琼乡,并改金湖为镇。民国54年(1965年)9月撤置金山乡及金琼乡。
民国45年(1956年)7月,因为金马地区实施战地军政指挥,福建省政府虚级化并迁至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北市新店区)办公。
民国47年(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称“声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于金门爆发八二三炮战。民国68年(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国大陆发表《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正式划上句号。
金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元14世纪末,明朝为抵御倭寇海盗侵扰,于此地筑城设寨,命名为“金门城”,后习称“金门”。 1949年,中国大陆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军队企图占领金门诸岛以进攻台澎,同年10月25日凌晨,共军登陆古宁头一带,我军与之奋战二日终至迅速退敌,史称“古宁头大战”。1958年8月23日共军又对金门发动猛烈炮击,战火持续44天,落弹近百万发,史称“八二三炮战”。此后二十年间每逢单日仍对金门发射炮宣弹及零星之扰乱性射击,直至1979年中美断交后,方停止炮击。
中华民国国军自1949年10月撤出金门县大嶝郷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于1955年在大嶝郷设立金门县人民政府,1970年12月并入同安县(今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金门县人民政府撤销。
民国76年(1987年)3月7日至8日,烈屿乡东岗渔蚵港外滩岸发生滥杀越南难民的三七事件(东岗惨案)。
民国80年(1991年)5月1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被废除,同一天,金门县因为仍属战地,进入临时戒严。
民国81年(1992年)11月7日,随著两岸关系趋向和缓,加上各界力促金马解严[2] ,国防部宣布金门县解除戒严,正式结束长达四十三年之久的戒严与实施三十六年的战地政务实验。
民国84年(1995年)10月18日,成立“金门国家公园”,是中华民国第六座国家公园,是首座位于金马的国家公园,也是首座以维护历史文化资产、战役纪念为主,并兼具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
民国85年(1996年)1月15日,福建省政府迁回金门县办公,但省政府维持原精简化之编制。
民国90年(2001年)2月3日,启动金门-厦门航海线,开始“小三通”。
民国102年(2013年)5月23日,金门县政府委托美国Aecom公司与日月辰工程顾问公司规划“金门概念性总体规划案”[3] ,预计花费近两年时间完成。
民国38年政府退守台湾,以金门作为反共的第一要塞,其中与中共发生了几次战争,列于以下: 古宁头大捷--民国38年10月28日 大二胆战役--民国39年 7月26日 九三炮战 --民国43年 9月 3日 八二三炮战--民国47年 8月23日
县治沿革
金门自古属福建同安所辖,民国四十二年结束军管制度,恢复县治,成立县政府。民国八十一年,动员戡乱时期的宣告终止,金门回归民主宪政,迈向实施地方自治时代。
行政区位
金门县辖内包含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以及大胆、二胆、狮屿、猛虎屿、草屿、后屿、东碇岛、复兴屿等十二个大小岛屿,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本岛岛形中狭,东西端较宽,图1为金门县各乡镇人口密度分级图,其中又以金城镇人口密度为最高,金宁乡次之(2018年资料)。 金城镇为早期金门与厦门地区商业活动最热闹的地区,不少历史文人曾居住此地,如唐朝牧马侯陈渊、南宋朱熹大学士、延平郡王郑成功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兵陈龙移驻后浦,逐渐发展成金门军政、经济中心,包括金门镇总兵署、浯江书院纷纷设立,地方官员及乡绅亦捐资修筑海堤、城隍庙、奎阁等,地方经济也蓬勃发展,构成今日城区的主要区域。
渔业
金门四面环海,渔业发展以近海渔捞及浅海养殖为主,内陆养殖为辅。目前辟有专用渔港三处,分别为新湖、罗厝及复国墩渔港。 金门为海岛,属小型岛屿的生态体系。因金门开发得早,且经多次战争,大型野生动物资源较少,但有濒临绝种之保育类哺乳动物-水獭。另有属古老的活化石“鲎”及“文昌鱼”,十分珍贵。 金门位于欧亚大陆边缘,且是候鸟迁徙的中继站,故鸟种最为多样,每年秋冬大批候鸟到此渡冬,形成特殊的景观。
矿产
本县的矿产计有磁土与花岗石。金门磁土因矿源有限,且严重破坏生态景观,已停止开采,并进行废弃矿区景观复原工作。金门县陶瓷厂为全国唯一的官窑,以生产仿古青花、彩绘陶瓷艺品及结晶釉为主,产品精致价廉。
工商
金门工商业发展,因受环境主、客观因素影响,民间并无大型企业出现,主要市集为金城、山外、沙美及东林。金门县府所辖金门酒厂,产制金门高粱酒系列,香醇甘冽,远近驰名,金酒之收入长期以来是金门经济发展之生命线,每年为县政建设筹措巨额资金。
交通
金门公路密度,堪称世界第一,路网如织,四通八达,且大多是沥青路或水泥高级路面,路道两旁浓荫夹道,蔚为奇观,是金门之一大特色。台金交通,空中有远东、复兴、立荣、华信各家航空航线,海上则有小三通客船及各级货轮,运输尚称便捷。至若邮电通讯之发展,亦与台湾同步。 金门县公路总长度为三十六万九千馀公尺,密度为全国之冠。空中交通方面,由复兴、立荣等航空公司提供台金两地旅客输运服务。电信方面,民国八十年电信光纤海底电缆布放完竣。在海运港埠方面,料罗港为金门唯一的商港,现有航行台金之客货轮共有卅馀艘,分别行驶于金门台湾之间。
节庆
四月十二迎城隍,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为庆祝浯岛邑主城隍迁治纪念,信徒举行绕境巡安活动,这天各式阵头、神舆、彩旗、及随香信众队伍蜿蜒数公里,将万人空巷的金城街道渲染得热闹滚滚;绕境习俗至今已举行三百二十二年,为金门最具地方特色的宗庙庆典活动。
特色
金城镇位于金门本岛西部,隔海与烈屿岛、厦门岛相对。开发很早,自古就是对外出入的门户。明朝时金门所城即在辖内的旧金城,清时总兵的官衙亦设在辖内的后浦(金城),郑成功也曾在后浦练兵。昔时居民远赴南洋经商亦都从此处的渡口启航,现在,金门县政府也设立在此。由于历史较久,金城镇古迹处处,是个文化色彩浓郁的地区。
民国以后,模范街及吧刹以及不少南洋侨汇的洋楼兴筑起来,更增添后浦城区的特色,经历史更迭替换,但大致维持原貌,古意盎然的金城镇砖瓦巷弄、古厝洋楼,古朴的金城镇已成为游客怀旧思古的所在地。
金城辖区面积21.7080平方公里,民风纯朴。镇内主要观光景点有莒光楼、伯玉亭、延平邵王祠、吴稚晖亭、旧金城明遗老街、金门酒厂、古岗楼等..景色宜人,古色古香的闽南式建筑群及其他风景名胜尤具特色,翟山坑道系已开放为参观点,其他下坑道设施,是金门极为特殊工程浩大的观光景点。
金城镇与其他乡镇最大之不同,在于新、旧金城所形塑之城市古迹为主要形象;除欧厝传统建筑及部分洋楼指定为保存区外,各项古城遗址、发展遗迹等有关传统文化保存课题,为未来努力之重点,尤以古岗地区之传统遗址多处尚待古迹认定及后续活化计划。现今莒光湖畔老人休闲之房舍增建成立胡琏将军纪念馆,以增金城旅游景点。
金城地下坑道[4] 建造于民国70年,是金门战地政务时期,因应民防自卫需要而构筑的地下防御工事。主体高2公尺、宽1.2公尺,总长度约2,122公尺。对现代人而言,坑道或许只是一项新奇的旅游经验,但对曾经参与战役、度过艰辛岁月的金门乡亲、国军官兵,无疑地是相当深刻的人生记忆;特别是金门坑道众多,甚而和民宅、居民生活合为一体,是国、共对峙,以及战地政务时期保命的“护身符”,留存至今乃成为相当珍贵的观光资产。
金城古称后浦,是金门人口最密集的城镇,也是政治与经济中心,在唐宋时期即颇具规模,更在2012年获选为“台湾十大观光小城”。金城镇城中留下许多史迹,可窥见闽南、侨乡文化留下的踪影,而莒光路一带颇为密集,如灵济古寺于唐代即已创建,一旁的邱良功母节孝坊雄伟富丽;还有清代总兵署及奎阁、珠浦北路上的浯江书院、日本大正风格的模范街等古迹可造访。
景点
金城镇位于大金门的西南方,是金门县政府及福建省政府所在地,金城镇的后浦更是全金门最热闹之处。
金城老街
自唐宋时期就已颇具规模,清康熙年间更成为主要的中心,珍贵的古迹、怀旧的建筑、老旧店面、店门口陈列炮弹的制刀老铺…等,保存最为纯朴单纯的原始风貌。另有广东粥、蚵嗲、蚵仔面线及肉羹…等多样美食小吃,老街内设有许多金门特产店铺,欲采购金门特产的民众也可到此购买。
金城车站
金门的大众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车为主,以山外、金城两个车站做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车大都以此两站为终点接驳。到访金门的旅客也能选择搭乘公车游览名胜,台湾好行在金门分成四个路线,分别是A线-水头翟山线、B线-古宁头战场线、C线-狮山民俗村线、D线-榕园太湖线,其中金城车站是A线、B线的转运中心,山外车站则是C线与D线的转运中心。
莒光楼
建于民国41年(西元1952年),位在金门县金城镇,为了表彰在金门历次战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迹而建立。 莒光楼是一栋仿古宫殿式的建筑,其楼之外貌曾被采用于中华民国邮票之上,因而扬名国际,吸引不少外来游客,有莒光湖之景色亦是优美,湖畔有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游客询问观光问题。
金门镇总兵署
清金门镇总兵署所在地原为“丛青轩”,相传是明万历辛丑年(西元1601)进士许獬读书的地方,康熙年间,总兵陈龙考量旧金门城经历明末多次兵祸,而后浦人丁兴旺,于是将总兵署迁建于此,多次改建后成为现在规模,直到1915年金门设县,总兵署仍为最高行政中心,历经金门县公署、金门县政府、行政公署、金门防卫部…等等,是金门经典的观光景点,也是县定古迹之一〪
邱良功母节孝坊
位于金门县金城镇内,建于清朝嘉庆17年(西元1812年),牌坊采用上的石材砌成,雕工精细,为台闽地区最完整且壮观的一座节孝坊。此牌坊是为了要表扬浙江总督邱良功其守节28年的寡母,含辛茹苦的教育邱良功之事迹,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陈景兰洋楼
陈景兰洋楼位于成功(旧称陈坑,更久已前称尚卿)。与许多早年金门人的故事一样,陈坑人陈景兰曾下南洋,到新加坡的“协成号 ”担任簿记一职。之后又转往印尼勿里洞岛(Belitung)创办“南金号 ”九八行而经商有成。鉴于陈坑没有私塾,小渔村从没出过进士与举人,他回到故乡于1917年兴办尚卿小学,即为眼前这栋漂亮的白色大洋楼。二战爆发后他远避新加坡,尚卿小学被日军占据成了指挥所和医院。等到国共战争时,又成了国军观测所,之后再转为陆军第五十三医院。在金门解除战地任务前,它最后一个身分是金门官兵休假中心,这实在有强占民产的味道。现在,终于得到陈景兰长孙陈鼎新的同意,将洋楼借给金门政府20年,将已成断垣残壁的洋楼整修开放参观。
黄天露宅
建于民国19年,位于十八之梁东侧,为黄天露于民国初年下印尼经商,成功致富后返乡,聘请同安工匠兴建而成,历时二年完工,建筑装饰细致华丽,洋楼型式的叠楼建筑、建筑正面及前厅墙上的日本彩釉面砖、鲤鱼状排水孔…等,色彩艳丽,皆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细致作工。
南门传统建筑群
于2011年通过金门文化局审议,正式登陆于金门历史建筑名录,侨汇式的闽南建筑,属小规模聚落,包含有隘门内的三盖廊、一落四榉头、二落大厝等四栋传统建筑,建筑技术相当水平,保存情况良好,为陈清白于巴里岛经商致富后回乡所盖。
石雕公园
园区内设有小桥、流水,并放置许多艺术名家利用悟岛特有的花岗岩所创作而成的大型雕塑艺品,以斯土、锋、历史轨迹三大主题呈现金门特色。区内设有伯玉亭,为纪念胡琏将军所设,四周的进士墙、博士壁刻有金门古往至今金榜先贤和博士名单。
翟山坑道
位于金门县古岗村古岗湖东南方,全长有101公尺、宽约6公尺、高约3.5公尺,水道呈A字形。是民国五十年为了因应战争的所需而开挖,全程由人工开凿,共耗时五年才完成,战争期间提供登陆小艇抢滩运送补给用,坑内还设置有停靠码头。民国87年7月正式开放,并成立翟山坑道管理站。
将军第
建于清朝时期,为浙江温州镇总兵–卢成金的宅第。卢成金从小家贫,原是福建人,后来随父亲迁居至金门,年约二十岁时便决定弃文从武,投金门镇任标兵,缉捕海道吕建奇功,获得赏识,官至温州镇总兵三年后才告老还乡。 将军第内保有卢成金的战袍、武器,以及本人与夫人的半身画像,最特别的是神龛上方屋梁悬挂了一个牌匾,上有“皇恩诰命”,可见卢成金的战功显赫,宅第建筑本身是典型的三合院,是金门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因此被列为金门县立古迹。
叶华成故居(金门高粱酒史馆)
金门高粱鼻祖–叶华成先生,因为战争让他无法回到新加坡,便开始在金门落地生根尝试酿酒生意,不料原先购买的白米原料受到海水浸泡,血本无亏,无奈之下改用高粱制酒,拜访许多制酒师傅与请教北方军人的意见,终于成功制出第一瓶金门高粱酒。 叶华成于民国39年创立了“金城酒厂”,位于现今酒厂右侧“金门城51号”的古厝内,大大风靡了军方与民间,当时担任金门防卫司令官的胡琏将军一喝惊为天人,便在金城酒厂原址开办军方管辖的“九龙江酒厂”,也就是现在金门酒厂的前身,强迫叶华成先生从老板变成为国家工作的员工,后来因为诸多压力,三年后叶华成先生离开一手创立的九龙江酒厂。
金门酒厂
金门高粱酒是享誉国际的热门名产,清澈如白水的高粱酒滋味醇厚浓郁,采用金门甘甜的水质与特殊的气候条件制成,独特的风味是许多老饕的最爱。酒厂闻名已久,几乎所有游客到金门都必到此处一游;酒厂内提供有导览服务,游客可以借此了解制酒过程,更有贩卖酒品及品酒,送礼自用皆相宜。
风狮爷文物坊
位于水头42号洋楼内,是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楼正面有著斗大的“紫云衍派”匾额,为黄氏堂号。水头42号洋楼是由黄永迁、黄永凿兄弟自印尼经商致富后,汇钱回来将原本的闽南二落大厝,改建为座北朝南,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二层洋楼,是水头村里最大的洋楼。
风狮爷的典故
风狮爷自明、清两代以来具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是金门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由于金门地处孤悬海中,在明郑大肆伐木造船,使得金门从绿野扶疏变为寸草不生的“风沙岛”,以往金门冬天风害最为严重,生活极为艰苦,岛民为求安居,乃在村落路口处,竖立风狮爷,用以镇风制煞,阻风沙护卫乡土。设立风狮爷之时,必先由乩童作法选定方位,宰杀白公鸡,并将鸡和血一起埋入士内,再将风狮爷竖立其上,吸取白公鸡之血气,才能产生灵气,以保护金门不受风沙之苦。而金门人民为感谢风狮爷使他们可以免于风沙之苦,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为风狮爷的生日,村民在这一天会为风狮爷披下红巾,并将糕果、汤圆等贡品塞在其嘴里,称为“塞虎口”。
金门贡糖
相传系明代闽南御膳贡品,招祥迎春、年节纳贡、为品茗茶点之极品,后随厦门制饼师傅传人金门,并广被一汉饼店所产制 。
参考文献
- ↑ [1],华人百科,
- ↑ 说明金马解严25周年悲情故事说不完,中评镜头, 2017-11-08
- ↑ 总体规划 金门成国际自由市,台湾英文新闻,2013-05-23
- ↑ 金城坑道将转为观光坑道,金门日报,200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