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巷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巷街道

中文名 :郭巷街道

所属地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郭巷街道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吴中区南部,处于经济繁荣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南接吴江区、北连苏州工业园区、东临独墅湖、西衔京杭大运河,素有"姑苏南大门"的美誉。

2010年人口99014人(2010年)。截至2015年底,郭巷街道办事处下辖14个社区,辖区总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万人。[1]

位置境域

郭巷街道位于吴中区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8′~120°42′、北纬31°13′~31°17′,东连车坊镇,西隔京杭运河与吴中经济开发区相望,南容吴淞江而毗吴江区,北傍独墅湖接苏州工业园区。镇域踞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东距上海虹桥机场70公里、西离光福机场20公里,紧靠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十苏王公路(205)省道,建设中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镇内纵贯南北。全镇东西最大距离7.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6公里,总面积37.47平方公里。郭巷镇属四季分明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境域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

地质地貌

一、地质古生代泥盆纪前,境内广为浅海,泥盆纪时因地壳上升而成为陆地。石炭纪早期,境内海陆更替,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等,厚度大于72米。二叠纪时境内地壳强烈震荡,时为滨海时为陆地。至中生代三叠纪早、中期,境内再次遭受海侵,沉积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大于700米。三叠纪晚期,受印支造山运动影响,海水大规模东退,境内再次成陆,结束了海洋环境历史,开始了长达两亿年的陆区地质历程。侏罗纪至白垩纪时受燕山运动影响,已形成的地层在地应力作用下产生了多期次、多种形式的褶皱和断裂。白垩纪晚期,甪直一吴江(含郭巷)一南浔一带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内陆湖泊相砂岩。新生代第三纪早期,上述断陷盆地的沉积中心移至南北两侧,胜浦一斜塘一郭巷一带沉积了湖盆相或三角洲相棕红色含砾粗砂岩和杂色粉砂岩。第四纪至更新世中期,境内经历多次海清、海退,沉积物有砾石、钙质粘土、粘土,海相亚砂土、亚粘土,湖相亚粘土、粘土、亚砂土、粉细砂及泥炭、腐植土等。在大地构造上郭巷镇域属湖苏断裂层。湖苏断裂由浙江湖州东侧沿北东30°~40°方向经苏州、阳澄湖过崇明入黄海,全长136公里。该断裂带东侧为第四系冲湖积平原。境内地下岩体受挤压、剪扭,破碎甚烈。由于断层错综叠加,岩石整体性受破坏,刚性强度降低,不易积累巨大能量,地震均为外地波及的微小型。

二、地貌郭巷的地貌类型为平原,是太湖水网平原区的一部分。境内地势低平,海拔在3~4米间,处于正常水位与洪水水位之问,自西向东微微倾斜。平原上水网稠密,湖泊众多,河、湖将地面分割成许多小块,水面占陆地面积的39%。吴淞江、斜港是太湖水的主要走廊和出水河道,西侧的运河对水流起着调节作用。独墅湖、澹台湖、赭墩湖、尹山湖、白洋湖、镬底湖等湖泊对蓄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地面组成以河流冲积一湖积相为主,土壤以重壤土为主。

气候

郭巷镇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加上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

郭巷镇年平均气温为16℃,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3℃~4℃,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7℃,年平均最高温度为16.9℃(1961年),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5.2℃(1980年),历史最高温度38.8℃(1978年7月7日),历史最低温度-8.7℃(1969年2月6日)。

当地1951年至1983年三十三年中,6月份平均雨量为165毫米,7月为122毫米。6月份雨量最多为290毫米(1975年),是年7月份雨量173毫米。在1921年至1983年的63年中,1941年6月雨量达308毫米,7月雨量为252毫米。降水量最大的是1960年达1467.2毫米。全年降水日数最多的是1977年,为154天;最少的是1971年,为104天。境内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9天。全年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最多是1999年,为14天,1984年无暴雨。暴雨都发生在5~9月。全年有3个较明显的雨季,即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

【日照】 按1956~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历年平均日照数为1996.3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5%。年最高日照数为2357.6小时,日照率为53%;年最低日照数为1473.0小时,日照率为33%。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为243.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最少的是2月,仅123小时;日照百分率最低的是3月与5月,仅38%。

【无霜期】 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全镇历年平均无霜日为245天。当地一般初霜日在11月下旬,终霜日在3月份,最早初霜日是1984年10月21日,最迟初霜日是1978年11月28日,最长无霜期270天左右,最短为200~220天。当地常年初霜在11月22日,终霜在3月20日,年有霜日44天。

【气压】 全镇历年(1971~2000年)平均气压为1013.0百帕,冬季大,夏季小。1月、12月为全年最大,达1024.1百帕;7月最小,为1001.9百帕。最高气压为1039.4百帕(1972年12月12日),最低气压为990.4百帕(1973年7月9日)。

【湿度】 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5~9月大于等于80%,6月、9月均83%为最高,1月为74%属最低。

【风向、风速】 秋、冬季及初春,当地多北风或西北风,晚春及夏季多东南风。据1961~2000年资料统计,当地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为17.0米/秒,超过17米/秒(八级风)的大风天数每年平均为10.6天,最多为27天(1965年),最少为3天(1978年)。

【地温】 全镇历年平均地温值为8.0℃,10厘米处地下温度在0℃以上,最大冻土层为7~8厘米,对地下管线工程无影响。

【雪日】 当地历年(1971~2000年)平均下雪1~4次,最大积雪厚度为26厘米(1984年1月19日),最早雪日为1976年11月17日,最迟雪日为1980年4月24日。年均积雪1~3天,1964年、1970年、1974年、1975年冬季至来年春季均无积雪天。

【雷暴】 据1971~2000年统计,当地年均雷暴28.4天,雷暴集中在3~10月。当地雷暴亦常年不断(如1997年1月1日即有雷暴),只不过1~2月、11~12月较少而已。

【雾】 1971~2000年30年中,当地年均雾日24.5天,最多47天(1980年),最少8天。一年中,12月月均雾日3天为最多,8月无雾为最少。

自然资源

郭巷的主要植被为平原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另有少量竹和落叶、常绿阔叶树木。

平原沼泽植被有芦苇群落和菰群落。芦苇群落分布于湖泊、池塘、溪沟边缘(由于渔业的发展,现已少见)。菰群落零星分布于各地水边、河湾内,现野生的已不多见,主要为栽培群落,镇域内普遍种植。

水生植被由沉水、浮水及挺水型植物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是各种藻类,时有浮水植物伴生,分布于各地沿岸浅水处、池塘水域内。浮水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浮萍群落、紫萍群落、野菱群落以及水葫芦群落和水浮莲群落。此种植物群落生长快,覆盖度相当高,最大时可不见水面。其中浮萍、水葫芦和水浮莲等可供饲料或绿肥用。挺水植物群落有慈姑群落,主要为栽培群落,偶有小块野生,各地水边有零星分布。节节草群落,为水稻田的杂草群落,分布十分普遍。

常见的常绿树种有松柏、杉木、冬青等,落叶乔木有杨柳、梧桐、榉、槐、朴、栎等,各种灌木、灌丛常散见于村前屋后、河边路旁。竹林有刚竹林、淡竹林和阔叶苦竹林等,见于村民家屋前屋后,近年呈减少趋势。因荒坟荒地的日趋减少,水域面积相对较大,故野生植物资源以水生植物为主。

蕨类植物有华水韭、水蕨、槐叶萍和满江红等。

种子植物有裸子植物如各种柏树、松树、杉木和银杏等。

被子植物有双子叶植物,如各种柳树、杨柳、槐树、栎树、榆树、桑树、桃树、月季、蔷薇、玫瑰、紫云英、扁豆、大豆、苜蓿、绿豆、豌豆、四季豆、豇豆、蓖麻、冬青、黄杨、枫树、凤仙花、爬山虎、向日葵、二角菱、野菱、胡萝卜、水芹、满山红、芝麻、茄子、番茄、马铃薯、车前草、栀子花、冬瓜、西瓜、甜瓜、黄瓜、南瓜、葫芦、丝瓜、青蒿、菊花、莴笋、蒲公英等。

单子叶植物有眼子菜、杉叶藻、慈姑、水葱、席草、芦苇、万年青、石竹、毛竹、刚竹、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等。

菌类植物有木耳、香菇、蘑菇等。

视频

郭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