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越窯是唐朝、五代時浙江紹興越州的瓷窯,窯址主要分布於慈谿的上林湖一帶。隋朝、唐朝時紹興叫「越州」,因此得名為「越窯」。越窯燒制的青瓷器在唐代很出名。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碗,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北宋後期,由於制瓷工藝粗糙,越窯走向衰落;南宋中期,越窯停燒[1]。
秘色瓷
晚唐、五代時最上品的越窯千峰翠色青瓷專門作為貢品,臣民不得用,因此稱為「秘色」。五代時閩國王王審知曾派徐寅貢秘色瓷,徐寅作詩:《貢余秘色瓷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
宋趙彥衡《雲麓漫鈔》說越窯秘色瓷艾色,又引唐詩人陸龜蒙《進越器詩》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遺杯」。
1987年4月3日,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被打開,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十三件秘色瓷器現存法門寺博物館[2]。
工藝特色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晚唐時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另有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方法,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硯、執壺、瓷罌等,尤其是口唇不捲、底卷而淺腹的越瓷甌,風靡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對象。越窯五代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麵為主,後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藝術風格豐富多彩。
直到宋時越窯逐漸衰落。越窯青瓷,以胎質細膩、造型典雅、青釉瑩瑩、質如碧玉而着稱於世。這種如冰似玉的美麗釉色,深受詩人的讚賞和喜愛。有不少詩人都描述和歌詠過種美麗,如顧況、孟郊、陸龜蒙、徐夤、施肩吾、鄭谷顧況、孟郊、陸龜蒙、徐夤、施肩吾、鄭谷等。
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視頻
越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代越窯青瓷器欣賞,芝麻開門收藏鑑定網,2018-7-20
- ↑ 唐代陶瓷賞珍—似玉類冰的越窯青瓷(上) ,搜狐,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