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国籍 外文名称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克拉克·赫尔 美国 Clark L.Hull 纽约州阿克隆 1884年5月24日 1952年5月10日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人物生平

童年时光

Clark L.Hull 赫尔于1884年5月24日生于纽约州阿克隆附近的亲性情暴躁,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他的母亲性格温和。在赫尔三四岁时,他们全家搬迁到密歇根州一个环境优雅但很贫穷的农场。

16 岁才正式入学,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17 岁即通过考试担任小学教师。一年后,他进入西萨吉诺高级中学继续学习。

艰苦求学

  • 1906 年进入阿尔玛学院学习数学和工程学,对数学尤其是几何学产生兴趣。
  • 1908年即他在明尼苏达州的奥利弗铁矿工作时罹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瘫痪,终生依赖其自行设计的铁拐行走。后康复期间他接触到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后决定转向心理学。为筹备教育费用,赫尔病愈后在密歇根的溪克地方任公立学校校长。
  • 1913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取得肯塔基州一所师范学校一个临时职位教课打工。
  • 1914年在皮尔斯伯里教授的推荐下,赫尔被威斯康辛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从事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1916年年了取得硕士学位。
  • 1918 年赫尔在贾斯持罗指导下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 34 岁。

大学任教

接着,他留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1916-1920 年任实验心理学教学助理,1920-1922 年任助理教授,1922-1925 年任副教授,*1925-1929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

  • 1929 年,他应聘担任耶鲁大学的研究教授,并领导该校人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学习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的作用。
  • 1935年他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45年实验心理学家协会沃伦奖章。
  • 1947 年转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 1952年5月10日赫尔因心脏病逝世于康涅狄格州New Haven。

学术体系

演绎系统

赫尔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这种科学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其一、有一套表述清晰的公式以及被与以具体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的一组重要术语。
  • 其二、从以上的公设出发,以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连结的,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
  • 其三、以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去检验、印证以上的定理。如果两者一致,则该理论系统为真,否则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赫尔称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为"假设-演绎"系统。赫尔希望将假设-演绎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中,最终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的科学。

行为原理

学习的性质:刺激-反应的联结

赫尔坚持学习的联结观点,他修改了S-R的公式,使之成为S-s-r-R的公式。其中S为外在环境刺激,s为刺激痕迹,r为运动神经冲动,R为外部行为反应。赫尔认为,外在环境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痕迹,该刺激痕迹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该运动神经冲动最终导致了外部行为反应. 学习的基本条件:接近和强化原则 赫尔认为,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将加强该刺激引起该反应的可能性,但接近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学习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强化,没有强化,便没有学习。强化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赫尔将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量称之为习惯强度,以sHR表示。sHR由接近和强化而得到加强。赫尔用公式表明了强化和习惯强度的===函数关系===

sHR=1-10(n为强化的尝试次数)

行为的动力-- 驱力(D)

内驱力是有机体组织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有机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他的力量是可以由生物需求被剥夺时间的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反应势能,以sER表示)是受习惯强度和内驱力所决定的。

sER=D X sHR

赫尔把内驱力分为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原始内驱力是与机体的生物需要相伴随,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如饥、渴等。继起内驱力是指某一中性刺激由于伴随过原始内驱力的降低,因而也就具有内驱力的性质。例如手被火炉烫伤 ,原始内驱力(解除烧伤之痛)驱使手立即缩回。与此相伴随的一个中性刺激,如看见火炉,可能由此而获得了强化的性质,即看见火炉,手即缩回。


出版著作

主要著作

文章                                                                         简介 《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1943年) 提出要把所有的心理学统一在"刺激一反应"的框架之下。 《行为纲要》 (1951年) 《行为原理》的修订版,完备其理论体系。 《一种行为体系:关于个体有机体的行为导论》(1952年)           将其《行为原理》中发现的原理扩展到了更复杂的现象中。

其他作品

文章                                                                         简介 《能力倾向测验》(1928年) 教科书,赫尔教学经验 《催眠和易受暗示性:一种实验方法》 (1933年) 详细描述了关于催眠的研究结果和理论观点。 《机械学习的数学一演绎理论:科学方法论的研究》(1940年) 为人类词语学习提供了一种数学阐释,说明了怎样根据条件作用 的原理来解释 机械学习。

人物贡献

推动行为心理学发展

赫尔的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最受争议的学说。据统计统计,1943年《行为原理》出版之后的十年间,在有影响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和《比较与生理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所有实验研究中,有40%涉及到赫尔理论的某些方面。仅仅考察学习和动机领域时,这个数字使增加到70%。赫尔的影响还超出了这些领域,在1949年到1952年间,《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有105处提到赫尔的《行为原理》,比第二名高出3倍有余。此外,赫尔的理论是心理学史中最具启发性的理论之一,心理学家还从赫尔的理论中衍生出许多研究课题,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实验研究。赫尔对强化、驱力、消退和泛化的解释已经成为后来的研究者讨论这些概念的标准参考框架。

促进耶鲁学派形成

赫尔的理论提出后, 吸引了许多同事、学生及追随者。他们或者接受和传播赫尔的思想,或者补充、修正和发展赫尔的理论,以致形成了对美国心理学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耶鲁学派。赫尔在耶鲁大学任教23年,培养了不少心理学人才,著名心理学家斯彭斯、米勒、认知心理学家吉布森等人都是他的学生。赫尔逝世后,他的学生斯彭斯成为其观点的主要代言人,他扩展了赫尔的理论并对之做出了重大修正。赫尔的其他重要追随者还包括:米勒把赫尔的理论扩展到人格、冲突、社会行为和心理治疗等领域;西尔斯把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转化为赫尔式的术语,并广泛地从事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莫勒在研究诸如人格动力学以及当出现恐惧或焦虑时的学习的具体特征时,遵循了赫尔的许多观点。此外,赫尔还吸引了来自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学生。在耶鲁跟随赫尔获得学位的日本学生回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心理学的"赫尔学派",以至于在20世纪5o年代和60年代早期,日本的心理学杂志包含了大量"赫尔式"的文章,报告对"赫尔式"变量间交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成为经典方法论

赫尔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实证主义方法通过其学术继承者保存了下来。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生院,都要求学生系统地做研究。也就是说,他们要学习从有效的理论中推导出可检验的假设,操作性地界定术语,搜集与假设有关的资料,以及根据经验结论修正理论。这些理论不再具有赫尔理论那样的正式性或精确性,但思维方式是相同的。

人物评价

1945年希尔加德在实验心理学家协会授予赫尔沃伦奖章肯定了赫尔的贡献:"因为他精心地发展了一种系统的行为理论。这种理论激发了许多研究,而且被以一种精确的和量化的形式加以发展,以便可以进行能够被经验检验的预测。因此,这种理论在其自身中包含着最终证实其自身和最终可能反证其自身的种子。这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史上的真正独一无二的成就。" "必须承认,赫尔的理论体系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可算是当时存在着的最好的体系了--不一定是最切近心理现实的一个,其概括结论也未必是最能持久的--但是却是最巨细无遗的一个,从头到尾数量化,且处处与经验的测验紧密联系。

郭本禹和修巧燕批评赫尔的体系冈缺乏普遍性:他过于雄心勃勃,试图建构一种具有异常复杂性和数学精确性的理论,但这种理论却建立在一种非常狭窄的经验基础之上,即动物有机体在人为的、高度受控的、简单环境中的行为。

后代心理学家,甚至是他的同情者希尔加德也一致认为,赫尔理论工作中的具体数量细目是最武断的、最不重要的、最乏味的、最缺乏持久性的。

张后粲认为赫尔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的理论内容,而在于他对用假设演绎法建立一个系统的数量化心理学体系所抱的理想。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