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鉴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鉴衡
谢鉴衡
原文名 Jianheng Xie
性别
出生 (1925-01-03)1925年1月3日
逝世 2011年2月9日(2011-02-09)(86歲)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知名作品 《河流模拟》
《中国泥沙研究》(英文版)
《河流泥沙动力学》
《河床演变及整治》

谢鉴衡,男(1925年1月3日--2011年2月9日),湖北洪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1978年任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历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水电部三峡工程研究及论证泥沙专家组副组长,《泥沙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泥沙研究》《水利学报》《人民黄河》杂志编委等职。

人物经历

1946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武汉大学,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5年11月,在原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水利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然后回母校工作,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1961年11月一1963年5月赴越南水利学院、越南水利科学研究院任专家。

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还潜心投入到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

为黄河水"号脉"

1956年--1965年的10年间,他带领同事、学生以满腔热忱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先后五次从黄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的河口800多公里的沿途实地考察,为黄河水"号脉",每次都长达一个多月,其艰辛无法言述。其中最险最苦的是黄河口的考察。

1965年秋,为了摸清黄河口泥沙运动规律,他从海上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摆走它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被困第三天,忽闻水声,河流奇迹般地又摆了回来,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号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研究,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1]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而且,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分流疏沙”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在此基础上,谢鉴衡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并弄清悬河抬升规律,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并解决了技术难题,更为我国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进军长江三峡工程

1970年起,谢鉴衡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了长江。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很多技术问题首次碰到,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其中泥沙淤积问题,大江截流问题、软弱地基问题被称为当时世界性三大难题。[2]

1971年起,谢鉴衡带领他的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技术研究。1971年至1978年8个春秋,谢鉴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反反复复地潜心研究。他多次来到宜昌,来到葛洲坝,来到施工现场,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制定兴建冲沙闸的最佳方案。终于得出了被张瑞瑾教授概括为"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解决方案,不但确定了最佳冲沙时间和冲沙历时,更为葛洲坝工程的整体布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9年至1980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谢鉴衡受国家科委和水电部委托,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身为国家科委长江三峡泥沙专家组副组长的谢鉴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三峡泥沙问题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重要。有人说泥沙问题是修建三峡大坝的拦路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确如此,大库容、高水位、高流速的巨大工程,解决泥沙问题是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而对三峡工程能否长久使用、黄金水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重庆港是否会变为死港等诸多事关泥沙的重大问题,谢鉴衡一次又一次地作了艰苦卓绝、深入细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谢鉴衡带领科技人员用原型观测,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并经过与国内外众多的著名泥沙同行的多次研讨与审议,得出明确的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谢鉴衡认为: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水库运行数十年后,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在特殊干枯的水文年份,当水库降落至最低水位时,可能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和港口作业造成不良影响,但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解决。坝区泥沙淤积对航道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采用优化建筑物布置和设置防淤、排沙、冲沙等工程措施解决。

1984年11月,谢鉴衡在江轮上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汇报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并提出长江上游实现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长江泥沙含量,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建设一些大型水库,拦截部分泥沙,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1985年5月,谢鉴衡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扩大会上再次谈了解决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的看法,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蓄水位方案的新建议,倍受中央领导重视。

1986年7月,谢鉴衡在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讨论会上提出了泥沙"蓄清排浑"的观点,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他的这一观点,使大家达成共识。

荣誉与贡献

研究成果

谢鉴衡是我国河流泥沙问题研究方面的大师,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潜心投入了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他在河流泥沙运动学、河床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问题上卓有建树,为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中下游及河口治理等重大水电工程泥沙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副组长,参与并领导了三峡工程问题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于黄河演变的理论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几十年的治黄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学术造诣

连续两届走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讲坛,多次获奖。

上世纪60年代,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86年,他赴美国,并在密西西比大学作学术报告。

他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代表性论文:《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水库坝前冲刷漏斗平衡形态的数学模拟》《黄河下游河床变形长期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专著9部。

他是国内外知名的泥沙专家,是国家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人。

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编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学》《河流演变及整治》《河流模拟》等教材,广泛运用于教学、研究领域。其中《河流泥沙工程学》是我国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学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著名泥沙专家夏震寰教授高度评价:“这样的大学教材,国际上尚无先例。”)

他曾多次受到国家、水电部和湖北省的表彰。

1991年获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颁发的“七.五”攻关有关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的个人荣誉证书。

人物风采

“我这个人是有点古板”

这位河流与泥沙研究领域的权威泰斗是国家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生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人,对每一个都严格要求。他曾经带过一位在职硕士研究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太令人满意,经过几次修改还达不到他的要求,谢鉴衡于是要求这位学生延长两个月再毕业。学生后来找到谢鉴衡的夫人罗老师,当着师母的面哭鼻子,说想回单位工作,准备不读了。“那怎么行?”直到这位学生把论文做得合格,谢鉴衡这才准许其毕业。

谢鉴衡自己说,“我这个人是有点古板。”在办公室或者一线工地上,他总是话不多,但一谈到专业问题,如果身边的人出了什么纰漏,谢鉴衡总是会一点一滴地指出来,绝不含糊。

治学严谨如痴醉

“谢老师为治沙防洪工程专业倾注了大量心血。”72岁的退休教授段文忠说。1975年高校尝试开放式教学,为在黄河下游设立办学点,谢鉴衡带着他跑遍了7个县,经过反复比较才最终选定地点设立了办学点。 段文忠说,谢鉴衡治学严谨,其定稿文章“几乎难以改动一字”。他编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学》、《河流演变及整治》等教材,广泛运用于教学、研究领域。其中《河流泥沙工程学》是我国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学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著名泥沙专家夏震寰教授高度评价:“这样的大学教材,国际上尚无先例。”

为将治河经验介绍给国际同行,谢鉴衡用8年时间写就了英文版的《中国泥沙研究》,该专著在大多数出现过江河泥沙问题的国家都有广泛影响。

他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一线工地上,总是话不多,闲话更少,一般不跟身边的人聊天。不了解他的人,有点怕他;而了解他的人,还是怕他。因为一谈到专业问题,如果出了什么纰漏,他总是会跟你一点一滴地指出来,绝不含糊其词 。他的学生李义天在博士论文中对书本上的挟沙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谢鉴衡对此则持不同看法,为这个问题,师徒二人前后讨论了十多次。有一次,两人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讨论,虽然他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只是李义天论文中的一个小问题,但谢鉴衡仍不轻易放过。

不爱当官爱学问

当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时,高年级的研究生知道他的脾气,一个祝贺电话也没打。唯有一位低年级的学生打了一个电话祝贺,却遭到谢鉴衡一顿狠训。当了两年副院长后,谢鉴衡就辞掉了这一职务。“做不做官,我不是特别感兴趣,到60岁了,该退下来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

谢鉴衡象蜡烛一样,用自己的燃烧去照亮每一颗智慧的心灵。他培育的桃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教育的学生不同种族、不同肤色,遍及世界各地;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利水电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水利学院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环境变化耦合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义天就是他的得意门生;现为越南河内水利大学副校长的陶春学也是他钟爱的弟子……。2005年3月,他的学生捐资设立了"谢鉴衡河流工程教育基金"

与世长辞

2011年2月9日7时3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鉴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3]

“谢鉴衡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朱镕基李岚清、吴官正、回良玉、李源潮、钱正英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水利部部长陈雷等分别以电话、唁电、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对谢鉴衡的家属表示了慰问。”[4]

“在奉献与索取的收支方面,先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