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觉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觉民
出生 1918年
职业 地理学家

谢觉民 (1918年7月 - 2015年2月26日) 浙江上虞人。1937年毕业于本校高中部。1941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1950年美国叙拉古 (SyracuseUniversity)地理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主教大学教授,英国里兹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地理学会会长,浙江大学顾问教授等。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资深教授。

曾获美国福赖脱基金奖FullinghtResearelFellship、国家人文基金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NatioualzndewmentfortheHumainties.andFoehefellonFacondationeles)并在北京大学设立“谢觉民人文地理学基金会”任董事长。

主要著作

1.《台湾宝岛》(Taiwan-9tha)(英国出版)ButterworthInc.,LondonandWashingtonDC,1964    2.中国:古老的大地与无数的人口.China:AgelesslandandCouritlesspeople,美国出版,VanNartrandco.princeton.N.T.1967    3.《中国地图集》(美国出版)ScholarlyBookDivision,McGraw-Hill,NewYork,1973    4.台湾坡度分析图.AualuticalSlekcmaksaTaiwain.(中英文)国家科学协会.NaticonclSienceCouncil.Taipci,Taiwan.1925    5.《中国分省地图集》与阚家莫合作(美国出版)McMillan,1995,co-authorwithJeanKanHsieh,1995    6.《递变中的神州》 ChaugingChina:AGeograplincalAppraisal.(美国出版)WestviewPress,Denver,CO,2004,co-authorMaxLu    7.《人文地理学》.北京友谊出版社    8.《人地关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


人物访谈

见到谢觉民老校友的第一眼,着实有些意外。这位年逾耄耋的著名旅美地理学家,竟如此矍铄有神,全然看不出91岁的高龄。得知我们来访,谢老热情地出门迎接,不带任何架势,如同一位与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学长般向我们亲切问好,彼此间没有任何的距离感。听着我们喊他“谢学长”,这位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地理学资深教授的老校友很快打开了话匣子,畅谈起此次回国的行程安排、回杭之后的感受和自己幸福的晚年家庭生活。谢老谈兴高昂、言笑畅然,鹤发童颜的风采洋溢于谈笑间。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竟用近7年的时间,撰写了一部讲述浙大西迁黔北办学历史的感人文集。从最初的资料收集、整理与核实,到各篇章文稿的编写与修改,再到不断联系出版社商榷出书,7年来,这位老校友秉持着对母校的感恩和热爱、对那段不可磨灭的西迁岁月的无限感怀、以及让全世界人了解浙大的莫大心愿,克服了重重阻碍,终于著成了这部名为《Race The Rising Sun》(中文译名《烽火弦歌——浙大西迁记》)的作品。这个英文书名由美国当代文豪、科幻小说作家雷?布莱伯利所取,他对评价此书内容充实,出版有意义,还有可能拍成电影。目前已由University of America Publisher出版发行。

书里和书外,又遗留下多少感人至深的“求是”情怀呢。

谢觉民老校友于1937年至1941年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曾任职于中国地理研究所及台湾师范大学。多年来谢老一直深耕于学术,在地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主教大学、英国里兹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资深教授。虽然事务繁忙,但谢老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前与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的张浚生先生的一次谈话。抗战期间,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纷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其中最著名的可谓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身居海外的谢老对此颇为愤懑,为何联大西迁举世闻名,甚至有美国作家为其著书,而浙大西迁却鲜为人知呢?事实上,当时从沿海迁往内地的大学相当多,但是像竺可桢率领浙大那样一迁再迁,长途跋涉2600余公里而弦歌不辍的则不多见。亲历了这场“文军长征”的谢觉民老人对此倍感不平,在与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谈话时,都觉得西南联大文学方面较强,有闻一多、朱自清等众多名人,而浙大以工为主,宣传推广还需加强。谢老便渐渐萌生了将其所经历的那段艰苦卓绝的西迁办学史中的所看所听所想诉诸文笔,并著书出版的念头。

此后,谢老便开始多方联系,处处搜集关于当年浙大西迁的各类资料。周围的人大多认为,对于宣扬母校的这段峥嵘岁月,他们当然义不容辞,但仅靠一人之力、几人之力,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出版这样一本回溯浙大西迁历史的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一开始,谢老便陷入了困境,资料收集和向老校友约稿,两者都很难开展起来。但这些困难却始终没能动摇谢老著书的决心。之后,谢老通过从图书馆、档案馆等处搜集资料,翻阅各类文献,以及继续与亲历过西迁的老校友取得联系并获取素材等方面入手,尤其在美国,浙大校友会出版刊物用处极大。从字里行间一点点积累,从众人的回忆中抽丝剥茧,回忆录的整体架构逐渐形成。“回想起当时找资料的那个过程,真的很苦很苦,家里到处都是摊开查阅的书。”将著书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的这位老人,在回忆起其中的某些细节之时,仍然眉头紧锁,简短的描述中却依旧饱含着当初的无奈与困苦情绪。

“用中文来写这段历史,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用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堆砌起这段历史,可能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要用英文、同时像讲故事一样将西迁流亡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描写出来,难度很大。”对于不太会操作电脑的谢老来说,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于是,他通过亲自口述、雇人打字撰文的方法,不断充实该书内容,在三四年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全部撰写工作。期间,谢学长的妻子阚家蓂女士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因此,《烽火弦歌》封页上的作者署名有两个,谢老将此作为两人的合著作品。而且,谢老女儿在美国出生,耶鲁大学毕业,现任美国国务院律师,曾花费大量时间,将全书的人名地名全部校对打字,帮助很大。

“在美国我总共出版过8本书,每一本的出版过程都很困难。但这本,是最困难、最艰辛的。”没有经历过那种社会环境,普通人恐怕很难想象出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出版业,要找到出版社成功出版一本书有多困难。与专业著作相比,谢老坦言《烽火弦歌》的出版可谓难上加难,要找到一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出版社,要让异国的读者被这些故事感动,要让所有人了解浙大历史上的这项壮举,从被拒绝到再次被拒绝,从失望到再次失望,老学长所经历的坎坷的心路历程,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焕化成一股韧劲和决心。终于,美国一家出版社同意将其出版。发行之后,好评如潮。

现在,谢老将这部凝聚着他诸多心血的回忆录带回了祖国,带回了家乡,带回了母校。目前谢老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选,编译出该书的中文版本。“从现在看来,那些艰难的过程都是值得的。我要将这本书推向全世界,让全世界都知道浙大西迁这项国际教育史上的伟大壮举!”说到这里,老人欣慰一笑。看得出来,他想为母校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与谢老之间的谈话令人受益匪浅,老学长的许多观点、许多话语中蕴含着一股韧劲和勇气。聊到对竺校长人格魅力和非凡胆略的敬佩之情,聊到多年来与施雅风、汤永谦等老友挚交间的深厚情谊,聊到对当下大学风气和“明星学者”的看法,聊到书中颇受读者喜爱的“谢阚之恋”和“费巩之死”两大章节“背后的故事”,谢学长多次感慨:“这一生我有三爱,爱老师,爱母校,爱祖国!”这便是这位旅居美国60余年的学长道出的肺腑之言,他的这“三爱”,完全浸润在《烽火弦歌》这本书之中,也完全浸润在他的生命之中。[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