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冕(1932年1月6日-),曾用笔名谢鱼梁、梁雨风,福建福州人,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及《新诗评论》主编。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5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院长,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

2018年10月16日,谢冕研究力作《中国新诗史略》在北京发布。谢冕说自己“我一辈子只做文学,文学只做了诗歌。”[2] 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

‘三个崛起’中国诗歌现代转化的标志人物

‘三个崛起’的第一个‘崛起’

1980年,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这被称为‘三个崛起’的第一个‘崛起’。[4]

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广泛讨论,关于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论战,他是这场论战的参与者。回到北京,应《光明日报》之邀,他便写出影响整个诗坛的檄文,即《在新的崛起面前》,旗帜鲜明地为‘朦胧诗’辩护。

新诗潮 - ‘朦胧诗’

其实‘朦胧诗’原是反对者带有嘲讽意味的称谓,谢冕总是习惯地把‘朦胧诗’称之为新诗潮。这篇只有三千字的文章发表之后,迅即受到了激烈的、不间断的批判和围攻。在‘反自由化’和‘反精神污染’的变态时期,甚至有人把这些本来属于学术和艺术层面的论题,拔高到政治批判的高度上来。也就是从那时起,谢冕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国诗歌现代转化的标志性人物,他成为一面旗帜,同时也成为一个批判的靶子。

在‘受宠若惊’的时间里,谢冕感受最深的是:‘我不仅感到了世道的可怕,而且感到了中国的惰性。中国的文人顺从成疾,便生发出奴性来,这些人由奴隶而成为专制主义的卫道者,他们顽强地反对哪怕是给黑屋子开一扇可以透透空气的窗子。一些习惯了“假、大、空”的人,甚至以“维护民族传统”的名义、以反对“崇洋媚外”为借口,拒绝诗的现代转化。’

先行者的背影

1986年,前后朱凌波包临轩写过一篇批评谢冕的文章《疲惫的追踪》,其中断言谢冕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后朦胧诗时期中国诗歌的脉搏,担当不起未来引领诗歌方向的大任。那时《深圳青年报》正酝酿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大展,市面洋溢著‘反崇高’‘反意象’等先锋性的提法,后来者开始轻率地否定新诗潮的经验,心急火燎地高喊‘pass北岛!’革命性迫使有些人必须要灭掉先行者的背影,以便‘替代’得更合情合理一些。

谢冕在回忆那个时期的思潮时,他曾说:‘一些人不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成果,他们正在肆意地挥霍前人用泪水、甚至是用血水换来的有限的创作自由。他们奢侈地滥用这些自由,不遗馀力地使诗歌鄙俗化。他们以轻蔑的态度嘲弄崇高,甚至有意地破坏诗歌与生俱来的审美性。他们抽空思想,殚精竭虑地玩弄技巧,使诗歌变成空洞的彩色气球。他们不知道,当我们的身边充斥著物欲的诱惑,当精神、思想的价值受到普遍的质疑时,诗歌是一种拯救。

谢冕:大时代需要“大诗”

他吟起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谈起了百年里郭沫若那吞掉日月的“天狗”和艾青的“常含泪水”。他说,这才是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气魄的“大诗”。

伟大的诗人不会陶醉于自我抚摸而远离人间的大悲哀、大欢乐。

87岁的谢冕仍在等待,等待著这个大时代里大胸怀、大境界、大气魄的“大诗”,等待著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动情的诗歌。[5]

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谢冕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被风从福建吹落在北大燕园,从此他的生活和学术就根植于这片特殊的土壤。从青年到中年,一直到现在鬓发斑白,始终都沐浴在燕园的自由空气和民主精神之中。

他的学术成就不单单是一篇《在新的崛起面前》,在象征著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校园里,他的成就也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本身。时代曾给予他们那一代人特殊的际遇和使命,或许痛苦多于欢愉,但在与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勇敢抗争中,谢冕的身上无疑具有丰富的历史预见和超前的思想锐气。正因为具有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和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当年挺身而出的是他!而由于有著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即便遭遇天大的逆境,这个乐观的老头儿始终都没有妥协过。

乃一介诗翁

谢冕,不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更不是柳宗元笔下出世的“孤舟蓑笠翁”。更重要的是谢冕从不觉得自己是老翁,只感到比别人年纪“大”一点而已。他永远是达观的,不仅自己快乐,周围的人都会因为他而变得快乐。前些年他已经退休,但并未停止忙碌。一个七十多岁长者的健康,除了始终坚持身体锻炼,进行慢跑、冷水浴之外,可能还取决于他对诗歌的热爱。

他站在数九寒天的冰雪里,兴致勃勃地抱著头网捕获的大鱼,欣喜让他绽放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他最得意的事情是:以七十多岁之高龄,曾在大风雨中登上黄山的莲花峰绝顶,曾在暴风雨中步行八千级石阶直逼梵净山金顶!我猜想,他内心深处一定也会有不快乐的懮虑,比如对近年来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观的解体,以及理想精神的淡漠。

著作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

19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

学术专著

《湖岸诗评》。

《共和国的星光》。

《文学的绿色革命》。

《新世纪的太阳》。

《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

《1898 :百年忧患》。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馀种。

散文随笔集

《世纪留言》。

《永远的校园》。

《流向远方的水》。

《心中风景》。

诗歌

《白沙岛》。

主编过大型丛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

获奖

荣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