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安市越劇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安市越劇團

中文名: 西安市越劇團

基 礎: 原上海新新越劇團為

結 構: 上海越劇院

成 員: 批演職人員

1956年元月以原上海新新越劇團為基礎,又由上海越劇院、上海合作越劇團等十六個文藝團體抽調了一批演職人員組建成立。團長高劍琳,副團長許瑞春,演職人員(當時)一百餘人,行當齊全,陣容整齊。著名演員有高劍琳(小生)、許瑞春(老生)、姚月紅(花旦)、曹玉珍(花旦)、胡少鵬(小生)、劉素素(花臉)、胡佩娣(花旦)、胡申棉(花旦)、張明芬(小生)等。編劇導演和各類藝術人才有韓義(編劇、導演)、江上青(編劇)、馬田野、馬賽(導演)、王珠娟(導演)、劉厚德(舞美兼繪景師)、顧志剛(作曲)、羅昌荷(繪景)、俞四九(主胡)、任天喜(鼓板)等。[1]

簡介

1956年該團以《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戲曲會演,(見圖)獲得演出一等獎,舞台美術一等獎,音樂一等獎。高釗琳(飾梁山伯)、曹玉珍 (飾祝英台)、許瑞春(飾祝公遠)分別獲得演員一等獎。1959年進京演出《紅梅記》《狀元打更》等劇,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親切接見了劇團演員。1964年,越劇《楊立貝》獲得陝西省現代戲調演一等獎。

發展

劇團紮根西安,除為華東各地支援西北地區建設的職工、幹部演出外,曾先後到北京、山西、山東、安徽、河南、四川、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巡迴演出。在上海、江浙一帶頗有影響和雄厚的觀眾基礎。曾榮獲全國先進集體和全國三八紅旗單位等光榮稱號。「文革」中劇團被解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建制。該團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在表演藝術上受到北方戲曲藝術的影響。越劇《紅梅記》《三滴血》《雙青天》《紅珠女》等劇目在演出上廣泛吸收了秦腔、豫劇、京劇、川劇等劇種的優秀藝術技巧,豐富了越劇的表演藝術。30多年來,共演出各類劇目150多個。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寶玉與黛玉》《盤夫索夫》《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紅梅記》《狀元打更》《紅珠女》《情探》等,成為劇團的保留劇目,久演不衰。1979年,劇團為慶祝西安市與日本奈良結為友好城市,創作演出了《阿倍仲麻呂》一劇,歌頌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受到日本友人的讚賞。1980年由青年演員胡申棉、張明芬主演的大型神話劇《紅珠女》,受到上海文藝界的高度讚賞。1988年劇團撤銷。

1988年劇團撤消後,部分演員回上海等南方城市發展,另一部分則留在了西安,時常參加一些小型活動的越劇演出。

西安越劇藝術團成立

1999年在由專業演員和越劇愛好者組織發起,通過西安市文化局審批,西安越劇之友藝術團成立。後改為西安越劇藝術團。受到了陝西省和西安市各文化管理機關的關心和支持,受到了上海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茅威濤工作室及北京、天津、貴陽、成都等市越劇團體的祝賀。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更是欣然擔任名譽團長。

2014年12月,西安越劇藝術團十五周年慶祝演出成功舉辦。十五年來,西安市越劇藝術團,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學習、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開的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文藝為人民服務為天職。十五年來我團以改革為動力,以繁榮為目的,為我省市培養了一大批越劇愛好者骨幹人才和一支比較強的演藝隊伍,排演了幾十個越劇經典唱段和折子戲。還從全國比賽及北京、杭州、武漢、寧波等各級各類展演比賽中捧回了幾十個獎狀獎盃;不僅登上了陝西電視台《秦之聲》欄目和上海東方電視台《七彩戲曲》熒屏,更有陝西《當代戲劇》《大秦腔》《西安藝術》《西安晚報》《文化藝術報》和天津《今晚報》、上海《新民晚報》、嵊州越劇博物館《越劇》雜誌等報刊,都對我團的許多演藝活動給予了及時的報道鼓勵。15年間,我團先後12次參加了全國各類大賽,參加了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演出,曾由我團兩次組織了陝西戲迷聯歡會,使京、秦、豫、越、黃梅戲等廣大戲迷濟濟一堂,在省、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越劇這朵江南奇葩在三秦大地上燦爛開放。

參考來源

95歲的「活包公」—尋訪西安越劇團許瑞春老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