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蒙藏委員會 |
---|
|
蒙藏委員會,簡稱蒙藏會,是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行政院所屬部會,主管對蒙古族和藏族交流及其他有關蒙藏各項事務。建國之初就已成立,1928年升格為行政院所屬部會,2017年9月15日裁撤後業務陸續交由文化部、陸委會與外交部承接。
歷史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創立「蒙古衙門」;崇德3年(1639年),蒙古衙門擴編爲「理藩院」。隨著大清帝國疆土日漸擴張,理藩院成爲管理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以及西南少數民族事務的行政機關,並兼理對俄羅斯帝國事務。順治16年(1659年),禮部尚書(今外交部長)兼管理藩院事務,兩年後理藩院官制又與六部同位階。光緒32年(1906年),因清末新政的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為理藩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曾短暫續設理藩部。1913年北洋政府成立後,改由在北京的內務部蒙藏事務處接替;隨後該處陸續改制為蒙藏事務局、蒙藏院。在北京成立蒙藏學校。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入北京。7月11日,國民政府將蒙藏院改制為蒙藏委員會,隸屬行政院[1]。1929年2月,蒙藏委員會成立。1936年2月10日制定《喇嘛轉世辦法》,開始管理西藏與蒙古的藏傳佛教喇嘛轉世相關事務。
抗日戰爭爆發後,蒙藏委員會隨國民政府輾轉遷徙,抵達重慶。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蒙藏委員會隨國民政府移回南京。
1949年夏,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不斷退敗。1949年7月8日,噶廈政府通知蒙藏委員會拉薩辦事處代處長陳錫璋,噶廈政府決定驅逐辦事處所有人員,是為第二次驅漢事件。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蒙藏委員會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
1993年2月,蒙藏委員會在七世章嘉在臺駐錫地原址臺北市青田街設立「蒙藏文化中心」[2](今蒙藏文化館)。
2017年8月14日,林全內閣宣布不再編列預算,預計同年年底前依據〈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先以行政命令將蒙藏委員會停止運作,相關業務改由文化部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承接,預將於年底正式裁撤[3][4]。8月17日,行政院院會通過《蒙藏委員會組織法》廢止案,廢止案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將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承接蒙藏會的情勢蒐整與研判業務(共六員)[5],並和外交部負責與政治相關的部分。同年9月15日,文化部在蒙藏委員會原址成立「蒙藏文化中心」,承接蒙藏委員會文化相關業務與大多數蒙藏會人員,將蒙藏委員會的官網公告改連往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的網頁;相關機關的臉書專頁亦更改為歸入文化部之後的名稱,包括原蒙藏委員會改為蒙藏文化中心[6]、其下轄的原蒙藏文化中心改為蒙藏文化館[7]。同年11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蒙藏委員會組織法》廢止案,12月13日總統令公布廢止,蒙藏委員會走入歷史。[8]
組織架構
- 委員長
- 委員
- 內部單位
- 蒙古事務處
- 西藏事務處
- 總務處
- 編譯室:轄有原蒙藏文化中心(今蒙藏文化館)
- 秘書室
- 參事室
- 主計室
- 人事室
- 政風室
參考文獻
- ↑ 本會沿革. 蒙藏委員會. [2016-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 ↑ 中心簡介,蒙藏委員會
- ↑ 政院證實 蒙藏會年底裁撤. [2017-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 ↑ 未編明年度預算 蒙藏委員會確定年底熄燈. 自由時報.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 ↑ 蒙藏會裁撤 陸委會:僅併情勢蒐整與研判業務 ,自由時報,2017-08-17
- ↑ 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作業,原「蒙藏委員會」臉書正式更名為「蒙藏文化中心」臉書,持續推動蒙藏文化保存傳揚業務及提供服務。. 2017-09-15 [2021-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 ↑ 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作業,原「蒙藏文化中心」臉書正式更名為「蒙藏文化館」臉書,持續推動蒙藏文化保存傳揚業務及提供服務。. 2017-09-15 [202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 ↑ 立院通過廢除組織法 蒙藏委員會正式熄燈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