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勒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勒耳

圖片來自udn

米勒耳(Harry Willis Miller,1879年7月1日-1977年1月1日)是一位美国医生、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教士。米勒耳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也是开发豆奶的先驱。[1]

生平

早年,1879-1902

1879年7月1日,米勒耳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拉德洛福尔斯(Ludlow Falls),在农场长大。[2]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位老师。12岁时,父母加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两年后,米勒耳也受洗加入安息日会。1898年毕业于安息日会开办的弗农山中学,1902年6月毕业于密歇根州巴特尔克里克(Battle Creek)的美国医学传教学院(American Medical Missionary College,与巴特尔克里克疗养院有关),获医学士学位。 7月1日,米勒耳与同学米莫娣(Maude Thompson Miller,-1905)结婚。1903年,他们在该校的芝加哥分校工作。

第一次来华,河南,1903-1907

1902年底,米勒耳和妻子米莫娣在芝加哥申请前往中国传教。他们的两位同学,施列民(Arthur C Selmon)和施淑德(Bertha Loveland Selmon)夫妇,以及两位护士,艾瑞克(Carrie Erickson)和辛普生(Charlotte Simpson)也加入进来。他们自费出发,1903年10月3日,他们登上印度皇后号启航,抵达上海后,立即前往内地。这一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中国共有12名传教士。他们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河南新蔡。他们穿上中国服饰,米勒耳剃发留辫,学习语言。一年后,他们分开,米勒耳前往上蔡,1905年,他们开办报馆。1905年3月4日,米莫娣在上蔡病故。米勒耳独自埋葬了妻子。直到两年后,才有和禄门夫妇(Arthur and Eva Allum)前来加入。他除了开办诊所,还开设时兆报馆 。

1907年,由于健康不佳,他回到美国。1908年,他在缅因州的波特兰,与护士米瑪麗(Marie Iverson Miller,-1950)结婚。

第二次来华,上海和河南,1908-1911

1908年,一年休假结束,米勒耳回到中国,驻上海。他将时兆报馆从河南迁往上海,又出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中国的监督(1908-1909)。在上海,他结识了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姊妹的父亲宋查理,租用他的房屋开设报馆。1911年,他回到河南,在周家口开办道医官话学堂(China Training Institute)。

华盛顿,1912-1925

这时,他染上重病,回到美国,前往圣赫勒拿疗养院(St. Helena Sanitarium)治疗。米勒耳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1912年在母校弗农山中学教授圣经,1913年担任华盛顿疗养院的医务秘书兼医务总监(1913-1925年)。他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展了他在甲状腺切除术方面的技能。据估计,米勒耳一生进行了6,000次甲状腺手术。[3]

第三次来华,上海和武汉,1925-1939

1925年,米勒耳受到差遣,在此前往中国,与蓝德胜在上海筹建医院。1927年,二人在沪西越界筑路地区的罗别根路(今长宁区哈密路1714号)兴建一座环境幽雅、设备先进的医院上海卫生疗养院,包括一座六层大楼。1928年初正式开业。米勒耳任院长。这是在美国以外的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安息日会医院。1931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华总会成立,米勒耳任会长。驻上海宁国路。此后十年中,米勒耳利用得到的捐款,在武汉、沈阳、兰州、重庆、张家口、广州和桥头镇也建立了医院,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

米勒耳研究了豆奶的生产,1936年在《中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豆婴儿配方奶粉的文章。1936年,米勒耳在上海开始首次生产豆奶。

1935年,米勒耳在湖北武昌东湖创办武汉卫生疗养院,附设护士学校、三育小学,占地600亩,耗资25万元,其中10万元为张学良捐助。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米勒耳在武汉卫生疗养院设立难民区,庇护了2万难民半年之久,不许日军进入骚扰。直到1939年4月,米勒耳才回到美国。

在美国引进大豆食品,1939-1948

他曾是弗农山医院的医学主任,并建立了国际营养实验室来生产大豆产品。

上海,1948-1950

1948年,虽然中国发生内战,米勒耳回到上海,参与世界最大的豆奶厂开工典礼。1950年,米勒耳被迫回到美国。

美国,1950-1954

1950年第二任妻子在美国去世。1951年,他将自己的工厂、土地和豆奶制品卖给了罗马琳达食品公司(Loma Linda Foods)。罗马琳达食品公司由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所有。然而,米勒耳继续在罗马琳达食品工厂进行研究,直到去世。1954年7月13日,米勒耳与Mary Elizabeth Greer在辛辛那提结婚。

台湾,1954-1956

婚后,米勒耳立刻前往台湾,创办台安医院,1955年3月28日开业,宋美龄出席开业仪式。他留在台湾直到1956年。1956年,蒋介石授予他卿云勋章

香港,1959-1972

1959年,年已八十的米勒耳又受邀前往香港,帮助建立医院。在米勒耳帮助下,在香港岛司徒拔道和新界荃灣荃景围建立了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米勒耳在整个远东一共创办了19个医院:东京疗养院(1928)、马尼拉疗养院(1929)、宿务米勒耳纪念医院等。在香港,米勒耳服务于西贡区清水灣道香港三育書院,直到1972年5月31日退休(92岁)。在退休前夕,他还前往印度浦那,建立了一个豆奶工厂。

米勒耳的传记在1961年出版。[4]

去世

1973年8月,米勒耳夫妇定居在美国加州里弗赛德。1977年1月1日,米勒耳在那里去世。享年97岁。

素食主义

米勒耳说他为了健康和长寿而成为素食主义者。<他率先推广豆奶作为令人满意的动物奶替代品,在没有牛奶的地区为穷人提供食物。他对素肉和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并把豆制品带到美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