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反法聯盟
第七次反法同盟 |
本名 第七次反法同盟 結 果 反法同盟獲勝、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法同盟 (大英帝國、 主要指揮官 法國:拿破崙一世、 主要戰役 四臂村戰役、 參戰方兵力 法國:280000人 反法同盟:700000人 組成時間 1815年3月20日 |
第七次反法聯盟,又譯為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進入巴黎的消息傳到維也納後,引起維也納會議與會國家的震驚和不安。由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撒丁王國五國,及被英俄奧普四國所控制的荷蘭、比利時、德意志諸邦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聯盟。 1815年6月18日,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滅,同年6月22日,拿破崙再次退位;他被流放至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直到1821年去世。 [1]
目錄
起因
拿破崙在厄爾巴島度過了9個月零21天的退休生活,隨着維也納會議的召開,他密切關注着歐洲與法國局勢的發展。他預見到,法國倒退到舊時的波旁王朝統治時期,再加上波旁統治者對待大軍團老兵的不公方式和歸來的保皇黨貴族壓迫普通民眾的行為,勢必會引起法國人民的強烈不滿 。
在這段時間內,主要大國為了戰後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激烈爭鬥,以致於維也納會議上的各大國之間處於戰爭的邊緣。因此,傳到遙遠的厄爾巴島的每一條消息都有利於拿破崙重奪權力。拿破崙推測,他回國的消息會引起民眾情緒的高漲。他還推斷,大批法國戰俘將從俄羅斯、德意志、英國和西班牙歸來,這將立即為他提供一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軍隊,其規模會遠超1814年以前那支贏得無數聲譽的軍隊。
1815年2月26日,趁英法護衛艦不在時,拿破崙帶着大約1000人從波托費里奧港乘法國的「無常」號離開厄爾巴島,並於3月1日在戛納和安提比斯之間的戈爾夫胡安登陸。除了在保皇派盤踞的普羅旺斯,他受到了民眾的熱烈的歡迎。拿破崙在3月20日返回巴黎並奪權成功,路易十八逃出巴黎,「百日王朝」開始。
在維也納會議上,歐洲列強(奧地利、英國、普魯士和俄羅斯)及其盟國宣布拿破崙為罪犯,1815年3月13日簽署協議,第七次反法同盟組建。拿破崙對和平的希望已經破滅了——戰爭已不可避免。
3月25日歐洲列強又批准了另一項條約(《反拿破崙同盟條約》),在該條約中,每個歐洲大國都同意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出兵15萬人。
進程
反法同盟各國組織了70多萬的軍隊撲向法國。代表英國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威靈頓公爵親赴前線指揮作戰。
由於在之前尤其是征俄戰爭中,法國精銳部隊和老兵的大量損失,使法軍的戰鬥力遠不及拿破崙南征北戰的時期。在人數上法軍以28萬處於絕對劣勢,而威靈頓公爵更是屢屢在劣勢情況下擊敗法軍而聞名。
拿破崙決定主動進攻,他認為,通過殲滅一部分聯軍主力,他就可以把敵人帶到和平談判桌上來,討論有利於他自己的條件。 6月15日兩軍開始了前哨戰,6月16日,法軍占了上風,內伊元帥指揮的左翼在四臂村戰役中擋住了威靈頓,拿破崙在林尼戰役中擊敗了普軍並擊傷其統帥布呂歇爾,迫使普軍撤退 。
6月17日,拿破崙令格魯希率領右翼軍隊追擊普軍,同時他接管了左翼軍隊指揮權,向布魯塞爾方向追擊威靈頓。6月17日晚,英軍在滑鐵盧村以南約1英里處的一個緩坡上掉頭準備戰鬥。
1815年6月18日,法軍與反法聯軍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會戰,英荷聯軍在法軍的多次進攻中站穩了腳跟,直到傍晚時分,在到達戰場東面的普軍的幫助下,聯軍成功地擊潰了法軍。儘管格魯希的軍隊在瓦弗爾戰役中擊潰了普軍的後衛部隊,贏得了一場戰術上的勝利,但他未能阻止普軍向滑鐵盧迂迴,這導致了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的決定性失敗。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返回巴黎,試圖集結軍隊,並為進一步行動爭取政治支持,然而卻遭到失敗。同年6月22日,拿破崙被迫宣布再次退位。7月7日,反法聯軍進入巴黎,第七次反法同盟以最終的勝利而結束 。
結果
1815年7月8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在人民的歡呼聲中進入巴黎,再次登上王位。
1815年7月15日清晨,拿破崙向英國皇家海軍上尉弗雷德里克·梅特蘭投降,並被載往英國。 同年10月,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從此,拿破崙再也沒有返回法國。
1815年11月20日,《巴黎條約》簽署,拿破崙戰爭正式結束。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或毒死。此點有待爭議。)
意義
由於第七次反法聯盟的最終勝利,歐洲又暫時的重新回到封建君主制。一場代表着法國資產階級利益的革命被徹底鎮壓,但其深遠的影響和支持了各國的革命與民主運動的展開。為歐洲的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