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一次以阿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圖片來自easyatm

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1947-1949年阿以衝突以色列獨立戰爭大災難(1947–1949 Palestine war),是指1947年至1949年的一系列衝突,尤指1948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當時阿拉伯國家聯合主動攻擊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將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餘地區分成分別由埃及外約旦控制的地區。戰爭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並淪為難民,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1]

目錄

背景

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戰敗,國聯授權兩國臨時殖民統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奧斯曼各省。這些地區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稱為「vilayets(省)」,指派給英法後當時稱為國際聯盟託管地。英法兩國在該地區劃分邊界,將該地區分成四部分。其中的三個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

第四部分建立起來時叫做「敘利亞南部」,當時的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託管地,阿拉伯語的「Falastin」,希伯來語的「Palestina-Eretz-Israel」。英國人重新修訂過它的邊界,但是按照丘吉爾的意願這個地區被沿着約旦河分成兩個行政區域。約旦河以東的部分是外約旦,後來成為約旦王國,而河西區仍然保留原來的名稱巴勒斯坦。

1922年時的巴勒斯坦區大概有穆斯林589,200人,猶太人83,800人和基督徒人。然而,這個地區卻變成猶太復國主義的中心,並且漸漸的有大量猶太移民湧入。(他們大部分是為了逃離在歐洲的越來越多的迫害。)這場移民立即遭到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

在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賽尼堅定的領導下,當地的阿拉伯人反抗英國人,也經常性地攻擊人口增長中的猶太人。這些零星的攻擊開始於1920年4月耶路撒冷大屠殺和1921年的雅法騷亂。在1929年巴勒斯坦騷亂中,希布倫有67名猶太人遭到殘殺,大部分的倖存者都被驅趕。在1936年到1939年的大起義期間,阿拉伯人的總罷工和騷擾目標既包括英國人也包括猶太人。

這些攻擊產生三種結果:第一,導致猶太地下民兵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哈加納,它在1948年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二,使人們明晰這兩個群體是不可調和的,產生了隔離開他們的想法。第三,英國人發表1939年白皮書,平息阿拉伯人的反抗,同時也嚴格控制猶太移民。但是隨着二戰的爆發,實際上的移民數量限定並未奏效。白皮書協議也激化猶太人口,而且令他們在戰後不再同英國合作。

這一時期,甚至在1938年阿明·侯賽尼逃離國家之後,阿拉伯領袖並未變化。在柏林他又找到新的位置,成為納粹的主要合作者,負責整個黨衛軍的新兵招募工作。大穆夫提不妥協的宣傳,加上對組織和計劃的反感,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事業來說是災難性的。

與此同時,周圍許多阿拉伯國家從殖民統治下建立。1946年,哈希姆統治者阿卜杜拉統治下的外約旦,從不列顛贏得獨立,儘管仍然處在英國的強烈影響下。英國人將阿卜杜拉的同父異母兄弟費薩爾推上伊拉克的王座。1936年英埃條約中的條款包括不列顛維持蘇伊士運河的防衛。從1945年起,埃及想要重新就這個看成是屈辱的殖民殘跡條款進行談判。黎巴嫩於1943年獨立,但是法國軍隊直到1946年才離開,也是這一年敘利亞從法國統治下獨立。

1945年,由英國的倡導,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外約旦和也門等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來協調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方針政策。伊拉克和外約旦的方針最接近,簽訂了互防協議;同時,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擔心外約旦會部分甚至全部地吞併巴勒斯坦,甚至成為攻擊或破壞敘利亞黎巴嫩漢志的基地。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將巴勒斯坦英帝國託管地分成兩個國家的方案: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每個國家都由3個主要的地區組成,由領土之外的交叉路口連接,再加上一個位於雅法的阿拉伯飛地。大耶路撒冷地區將處在國際組織的控制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評這個方案的一些方面,猶太民眾大部分都歡迎這個方案,而阿拉伯領袖和一些猶太反抗組織則抵制這個方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