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牌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祖先牌位是漢字文化圈祖先崇拜中供奉歷代先祖的牌位,在閩、粵語中也稱爲公媽牌或神主牌,祖先牌位一般供奉在家中的祖龕和祠堂之內,也有家中不便設置祖先牌位又無祠堂者把祖先牌位安置在寺廟之內。
有些位牌只是單面書寫上文字的牌位,也有以紅紙書寫文字的裱框,也有些是可以打開的盒子,例如臺灣閩南人的公媽牌,裡面裝有多代祖先的諱名和生卒日期。同房兄弟分家以後,則從祖先牌位分香(閩南語稱「割火」、「刈火」),繼續供奉。
祖先牌位有多種類型,有些是供奉歷代祖先,有些則是以個人或夫婦為單位,因應地域、宗教、文化等不同認知,各有其特點。
日本佛教供奉祖先的佛具有「位牌」、「法名軸」或「過去帳」,有些宗派只是供奉「過去帳」而不用牌位。供奉列代祖先的箱型牌位是可以打開的「回出位牌」,外面的木牌寫著「某某家歷代祖先之靈位」(○○家先祖代々之霊位),裡面則有8-10塊寫著祖先名諱的木牌。而有些個人牌位也是可以打開的,裡面有該先人的生卒日期,有些還有生平簡介。神道供奉祖先的神具稱為「靈璽」、「靈璽簿」或「御靈代」,意義與佛教的位牌相同。
牌位在琉球語沖繩方言中稱爲「トートーメー」(羅馬字:tōtōmē),它是隨著儒家思想一同傳入琉球王國,有「沖繩位牌」、「唐位牌」和「大和位牌」幾種樣式,傳統上由嫡長子繼承。[1]
目錄
類型
歷代祖先牌位
有些祖先牌位是包括宗族的歷代祖先,在牌位上並不會單獨書寫個人的姓名,而是用「歷代祖先」、「歷代祖考妣」代表。祖先不但包括自己的直系祖先,還包括無後之旁系長輩、祖先(叔伯、叔公、伯公等未婚過世男性,台灣話稱為倒房)。但通常不包括家族中的未婚女性先人,閩南人所謂的「姑不入龕」,但在性別平權的今天顯得不近人情,但亦有部份家庭會在未婚女性親人死亡後,擲筊詢問祖先可否讓該者「合爐」,進入祖先牌位,共同接受後代子孫奉祀。
臺灣閩南人的「公媽龕」分成「外牌」和「內牌」,「外牌」書寫「某姓歷代祖考妣之神位」,有些會寫上堂號,「內牌」書寫祖先諱名和生卒日期,木片數量不定,有七塊、八塊、九塊者,一般一片寫一代(夫妻倆);從外觀上是無法看見內裡的內牌。若是獨子祭拜的公媽龕,除了奉祀歷代直系祖先之外,還必須供奉無後之旁系長輩、祖先(叔伯、叔公、伯公等未婚過世男性,台灣話稱為倒房),若是父母雙亡,兄弟們將祖先牌位各自請出祭拜,則長子仍需供奉最早期的祖先(祖公祖媽)與其他無後旁系長輩,至於次子、三子等,則可以只寫直系三代為主。
廣東、香港的寫法為「某門堂上歷代祖先」,台灣的寫法為「堂上某氏歷代祖考妣之神位」,日本寫法為「某某家先祖代代之靈位」(○○家先祖代々之霊位)。
九玄七祖位是越南歷代祖先牌位,上書「九玄七祖」(cửu huyền thất tổ)的字樣,奉請「父、祖、曾、高、太、玄、顯」和「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等歷代祖先子孫領受香火。
起源
傳說祖先牌位起於東漢,有位名叫丁蘭的農夫,因父親早故,由母親撫養長大,常因脾氣不好而對母親惡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