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文中瘴气为中医名词,疾病地理学之概念,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1][2]。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气病或瘴病。瘴病是多种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热带病)的总称,多数情况下指疟疾,故又称其为瘴疟[1][3][4][5]。古代中国,瘴气多流行于南方地区,其分布地区随著人为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6]。不同地区的瘴气所对应的疾病有可能不同,如青藏高原上的瘴气病实际可能为高原反应[7]。
历史
瘴气作为古代的疾病地理概念,主要与南方气候、植被和地貌有关。瘴气之说,在中国始于西元一世纪,但大量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瘴气现象, 多数是对雾或尘霾等天气现象的误解。历史上关于瘴的疾病问题也相当模糊,医学界往往以为过去所说的“瘴”,就是今日的“疟疾”。而实际上广义的瘴病包括南方所有地方病和传染病,狭义的瘴病则指感冒、疟疾和中暑等症。[8]
《魏书》记载和平元年(即西元460年),魏西征军攻吐谷浑,“九月,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 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获畜二十馀万”。北魏军队在青海高原遭遇的事件,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瘴气记录。[8]
自隋唐至南北宋,对瘴气的认识大多与热带或亚热带地理有关,瘴气所致的疾病也逐渐成为南方特有的地方疾病之代名词。[8]
明清时期,南方地方志已普遍记载瘴气之说,但南方在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经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后,瘴气之说渐渐消匿。消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瘴区神秘感的消失,在古代,瘴区多是交通和资讯相对闭塞的区域,但随著近代南方边陲区域的开发,大规模人口涌入边陲地带,历史上最可怕的瘴区失去神秘感。其二,随著医学的进步,过去被称为“瘴”的疾病,得到更确切的医学归类。例如疟疾在西南,在古代是称作“瘴”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今则不再称为“瘴疟”。[8]
西方观点
瘴气(miasma)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污染”、“不纯”、“不洁”。这个致病想法也通过中世纪义大利人订定疟疾的名字(字面意思是“糟糕的空气”)。Miasma被认为是一种有毒蒸气或薄雾,充满了引起疾病的分解物质。这种想法认为疾病是环境因素的产物,如受污染的水、恶臭和不良的卫生条件。这种感染不是在个体之间传递,而是会影响产生这种蒸气的区域内的个体。而它的臭味可以辨认出来。
通过日本动漫、小说等次文化影响,古欧洲世界观作品中的瘴气相当中文的鬼疠之气、戾气、疠气。
文学
参考资料
- ↑ 1.0 1.1 可中,“瘴疠为何物”,《百科知识》,1994年第11期
- ↑ 金强、陈文源,“瘴说”,《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7期
- ↑ 释继洪(元代),《岭南卫生方》
- ↑ 李盛青、冼建春、吴庆光,“‘岭南卫生方’治瘴疟的学术观点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 ↑ 周琼,“瘴气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5期
- ↑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 ↑ 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 ↑ 8.0 8.1 8.2 8.3 牟重行、王彩萍 (2003-5). "中国历史上的“瘴气”考释" (PDF). 师大地理研究报告 (38):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