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琵琶藝術,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之一。

2008年6月7日,琵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琉球琵琶

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1]

目錄

各地的發展

中國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彈撥樂器的總稱[2]。最早的琵琶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而琴身為圓形。原為騎在馬上彈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晉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朝鮮

朝鮮亦把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稱為琵琶,當時的琵琶是直頸的。後來新羅從中國唐朝的傳入唐式琵琶,為了區別,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稱為「鄉琵琶」(향비파乡琵琶),把傳入的唐式琵琶稱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據《三國史記》載,新羅樂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種弦樂器大笒中笒小笒三種管樂器合稱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弦三竹)。當時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撥子彈奏。

日本

日本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時代又傳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樂琵琶」,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以半開形的撥子彈奏。後來又發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薩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種類。

越南

越南的琵琶也是從中國傳入,稱為「彈琵琶」(Đàn tỳ bà弹琵琶),常用於雅樂,直抱以手指彈奏。

琉球

琉球琵琶由來自中國福建閩人三十六姓傳入,具有福建南管琵琶的特徵如細頸、四相九品、鳳眼,亦有與日本琵琶的特點,有四相,琴身圓如橫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設有九品,相當低,五品長、四品短,用手指彈奏。特點在於腹中有響線,搖動琴身時鏗然有聲。

琵琶十大名曲

琵琶 《塞上曲》

琵琶《十面埋伏》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3]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4]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垓下決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小琵琶

【琵琶】《大浪淘沙》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5]。這首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採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6]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曲《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7]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六、《陽春白雪

琵琶獨奏:《昭君出塞》

琵琶古曲《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8],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質樸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

七、《草原小姐妹

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9]

八、《海青拿天鵝

據說《海青拿天鵝》[10]是現今所知,流傳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濃郁生活氣息的極其抒情的樂曲,它是用音樂來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圍着篝火歡樂地載歌載舞[11]

琵琶獨奏:《草原小姐妹》

琵琶獨奏《海青拿天鵝》

十、《火把節之夜

《火把節之夜》[12]用音樂的方式寫出了在火把節夜晚,少數民族的人們圍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歡快的舞蹈。樂曲時而悠揚,時而激烈。

文學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寫作者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偶遇一昔日長安名歌伎,聽她彈奏琵琶並述說年長色衰後的飄泊淪落,由此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敘事流暢婉轉,文字優美,是古代著名的長篇敘事詩。

二、《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蘇軾作。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雲天[13]

三、《古從軍行李頎作。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琵琶演奏:《彝族舞曲》

琵琶獨奏《火把節之夜》

四、《雜曲歌辭•渭城少年行崔顥作。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五、《七律•詠懷古蹟五首杜甫作。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六、《琵琶白居易作。弦清撥刺語錚錚,背卻殘燈就月明。 賴是心無惆悵事,不然爭柰子弦聲。

七、《臨江仙晏幾道作。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八、《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白居易作。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

九、《劉禪奴彈琵琶歌(感相國韓公夢)》 顧況作。樂府只傳橫吹好,琵琶寫出關山道。

十、《琵琶歌元稹作。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

十一、《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白居易作。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

十二、《涼州詞》唐代王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歷史

琵琶的起源不詳,其外型與魯特琴烏德琴類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中國古代記錄對它的起源有多種猜測,杜摯認為源自秦朝末年;劉熙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遊牧的胡人,可能是自中亞或西亞傳入;一說來自烏孫

在漢朝時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樂器,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琵琶可以用來泛指所有彈撥樂器。最常見的琵琶為直頸,現在的阮咸為其後裔。在唐代時,由西域龜茲傳入曲頸琵琶。現代的琵琶為改良後的曲項琵琶,在明朝定型。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着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14],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