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培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培生

王培生,出生於1919年3月24日 ,名力泉,號印誠,1919年3月24日生人,原籍河北武清縣小韓莊,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武術家[1]

詳細介紹

王培生原名王力泉,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武清縣。五六歲時隨父母遷居到北京。當時父親在協和醫院當管子工,住在東四演樂胡同。胡同里有座大廟,廟裡有經常住着滄州吳橋馬戲團的把式。馬戲團里有位朱師傅,身懷絕技、擅翻筋斗,就在大廟裡練功。王力泉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經常跑到大廟去看馬戲團練武,馬戲團里的小伙子們平時主要練翻筋斗,大師兄還練躥房越脊。小力泉也跟隨着學,有時摔得鼻清臉腫。朱師傅見他喜歡此道,就指點他翻筋斗,初時總翻不好,朱師傅就用一根小棍在他腰上一挑,就輕鬆地翻過。到後來,師傅告訴他,向後翻要「直腰抬眼」。因此王力泉領悟到凡事皆有要領,而要領就是訣竅,循此以往,無有不得。 這個簡單的要領為他以後領悟拳理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王力泉在朱師傅的指導下,很快就嶄露頭角。有一次跟隨夥伴比武,他竟在一米見方的八仙桌上一連翻了36個筋斗,得到觀眾的不停喝彩,稱讚他是個小武術家。[2]

螃蟹馬」是八卦掌名師馬貴的別名。馬貴字世清,因開木材廠,又稱「木馬」。早年從師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後來拜尹福為師,是尹氏八卦掌第二代傳人。他為了學武把木材廠都賣完了,到晚年以賣螃蟹為生,故得此雅號。他武藝雖精卻未開山收徒。當時他已70多歲了,平時愛到東四甘雨胡同親戚家串門。可巧王培生一家也搬到甘雨胡同,跟馬貴的親戚同住在一個院子裡。有一天王培生正在院子裡耍桃木槍,得意之時忘乎所以,一槍向大門口刺去。可巧馬貴來串門,剛剛要進大門 口,冷不丁地一桿槍尖直奔他喉嚨扎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老人閃身一捋,那條桃木槍飛向大街對面的影壁牆上,嘭的一聲戳進磚縫,眼見得木棍還忽悠悠地擅抖。老人發怒了大喊:「誰家的孩子,這麼淘氣,要傷人了!」王培生的父母趕快跑來賠禮,馬貴的親戚也來勸解。等馬貴消了氣,上下打量了王培生幾眼,覺得「孺子可教也」,反怒為喜。後來,經馬貴親戚介紹引薦,王培生遂拜馬貴為師從學八卦掌。武林人士都知馬貴一生不輕易收徒,而一根桃木槍,竟成了王培生入門八卦掌的「領路人」。

刻苦練功

王培生12歲時又向張玉蓮學教門彈腿,同年底,拜楊禹廷為師學太極拳。王培生刻苦練功,三門一起學。

每天天不亮即起,由東四步行到中華門(今天安門廣場)先練硬功,而後演練十路查拳,十路彈腿,再練八卦掌。等到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開門,又轉入那裡和大家一起再練太極拳。那時,北平太廟成立了太極拳研究會,王培生的師爺王茂齋和師傅楊禹廷都在此任教。王培生就在這裡跟楊老師學太極拳。當時,太廟裡太極推手特別盛行,眾學子裡有兩名高手,一個是西單商場明明眼鏡公司經理張柏久,一是火車站的楊玉琦。1934年陰曆六月的一個早晨,這兩位高手雙雙被王培生推出圈外摔倒在地,因夜裡下雨,地還未乾,張經理的大褂都弄上了泥水。這回王培生可出了名,北平城里都知道太廟出了個「推手神童」。王茂齋見他實在是個練武的苗子,就打破了「隔輩不傳藝」的老規矩,把王培生接到店裡(當時王老先生在東四北錢糧胡同開建材店)每天晚上下班給他單獨開小灶,傳太極真功。並將師傳秘籍要王培生抄寫。王培生聰明好學深得太極真諦。有一次,王培生去天津探親,路過一武場,見一壯漢演練形意拳,看到妙處不禁脫聲喊好。不料那壯漢以為是嘲笑他,一定要與王培生比試一下。王培生無奈只得應允。說時遲那時快,壯漢飛身來個餓虎撲食,王順其來勢用個太極下勢,使其重心前傾,緊跟着上步七星輕巧地交壯漢打倒台。王培生雖年齡不大,但太極功夫 已運用到純熟自如的地步。

王培生在太廟邊學邊教,功夫日精。楊禹廷老師見他足可獨立施教,遂將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教練的職務讓與王培生擔任。這年王培生年僅18歲。不久王 培生又開始教授家館。當時慕名而來向王培生學拳的人很多,如馮玉祥下屬混成旅旅長許明山,抗日將領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屬下八大處長、原北平警察總監金互等人都曾在太廟向王培生學過太極拳。

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街頭到處可見持槍佩刀的日本兵。國人受壓迫連出個大氣都恐遭不測。而年輕的拳師王培生卻尋找機會痛打日本兵。一天,王培生前 往太廟後河拳社拜訪王薌齋老先生,恰遇五六個日本兵尾隨其後,來到拳社。王老先生不在,其徒洪連順正在練虎頭雙勾,見王身後有五六個日本兵,以為是王培生 帶日本兵前來尋釁,不禁面呈怒色虎目圓睜。日本兵受此敵視,以為是王培生引他們到此,而遷怒於他。當王培生告辭,轉身回走時,一個日本兵突然用刺刀扎向王的腹部。王鎮靜自若,看準時機,一個「抱虎歸山」,右臂向日本兵腰部捋去,撲通一聲,這個日本兵便仰面跌出;緊接着又一個日本兵撲了上來,刺刀直刺王的胸膛,王閃身一躲,跟着躥上一步,一個「進步栽錘」使其跪倒在地;第三個日本兵從背後襲來,王培生異常敏捷,一轉身,用八卦散手的「周倉扛刀」將其撅起騰空 甩了出去,來了個大仰殼。在短短的幾秒內,連續打倒三個日本兵,動作乾淨利落,旁觀者莫不高聲喝彩。剩下的鬼子見王的功夫了得,不敢再動,悻悻而去。王培生此舉,陡然增長了中國人的威風,體現了中國從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從此,王培生的名字傳遍了北平武林,傳到了華北各地。唐山鷹爪拳大師安賓亭佩服 王培生的勇氣和技藝,專程接王培生到唐山家中,切磋武功。這位50歲的老拳師與20歲的王培生結下了忘年之交。

王培生雖然技藝大成,但仍好學不倦,他在幾年間又先後拜趙潤庭為師學形意拳、拜吳秀峰為師學八極拳、拜梁峻波為師學通臂拳。1946年,八卦大師韓慕俠由天津來北平(曾教過周恩來武術),王培生又從學於彼處。廣采博納的王培生又蒙韓先生指點,武功臻於化境。

1947年,王培生與幾位武術家結盟在雞獅灘(今積水潭)成立「匯通武術社」,不拘門派傳播武藝。他們是「神槍」李書文之弟子張立堂、「鼻子李」京東李瑞東之弟子高瑞周韓慕俠之女婿馬逸林。他們研究武學、廣招門徒,為發揚國術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王培生全身心投入到群眾體育運動中,長期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等十餘所大專院校及中國科學院、人民日報社等機關任武術教練,又 創辦群眾武術社並任社長。跟他學拳的有工人、學生,也有老紅軍幹部、大學校長,著名的舞蹈家戴愛蓮、畫家葉淺予、京劇大師侯喜瑞都曾虛心向他求教。

1953年,他代表楊禹廷大師,應邀擔任華北地區民族形式體育大會的評判員。當時,他是評判人員史最年輕的一個,這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躋身於老拳師之列, 受到了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元帥及烏蘭夫等同志的親切接見。

1957年,在全國武術射箭觀摩交流比賽大會上任武術比賽裁判長,他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出一 大批武術人才,他的弟子中有數人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金牌。

南吳北王

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王培生作為北京吳氏太極拳掌門人他與上海鑒泉拳社吳英華社長,一南一北相互呼應,形成吳氏太極拳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吳北王」,對吳氏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武學著作

王培生先生不僅武藝高超,而且非常重視拳術的理論研究,在教學之餘,努力探索武學之道,著書立說,決心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回報社會、造福人民。早在 1953年月日他就在傳統吳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吳氏太極拳37式,於1958年正式出版。以後又創編了一套適合於老年人運動的太極十六式。他武功上乘、 徹悟拳理,把武術氣功同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八卦以及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貫通起來,熔為一爐而治之。他的拳論含有深奧的哲理,富有科學性。80年 代以來,他先後出版了10多部武學著作。其中英文版《吳氏太極拳》(曾維祺合著)在海外流傳廣泛、影響極大,已被美國宇航局列為宇航員的訓練教材。他在 1985年國家教委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武術教師培訓班上主講太極拳推手,編出的《太極功及推手精要》被指定為大學武術教師的進修教材。1987年出版的 《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書精闢地闡明太極拳健身理論,詳述太極拳套路之拆招和推手之要訣,將多年來人們沒見過的太極拳技擊之術公之於眾,打破了太極 拳只能健身而不能防暴的誤說,還太極拳的本來面目,為太極拳正了名,引起了武術界的高度重視。他總結多年經驗,把氣功與武術相結合而寫成的《三才門乾坤戊 己功》被廣大武林人士奉為珍寶。1989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時,中國醫學氣功學會向各國朋友介紹中國武術氣功大師的成就,其中就有王培生先生該書 中的武術內功「八樁」的功理、功法。王先生著作頗豐,他的《吳氏太極劍》、《吳氏太極槍》、《健身祛病小功法》、《八卦散手》等都是難得的武學精品。這 10種著作都製成音像製品正式出版。

王培生的武學著作繼承發揚了中華傳統武術理論,並且有很多創新。比如,太極拳運動中眼神與意念的關係,以前的太極拳著作和老師的口述,都說眼神的方向 和意念的部位是一致的,王培生通過長期的實踐糾正了這個說法,提出了「神意不同處」的概念。例如,踢腳時,眼看前手而意想後手,這樣發出去的腳才會有力, 並且能保持身體的平衡。王培生把中醫經絡學運用於太極拳運動中,繼承並發揚武醫結合的傳統,獨創「以意行氣,按竅(穴位)運身」的理論,以此為太極內功要 義。他教吳氏太極拳,每一動作,甚至屈指、扣腕都要循經走穴。他是當代武壇把中醫經絡學應用於太極拳健身和技擊的第一人。

人物影響

王培生是太極拳大師,同時也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對內家拳理無不通曉。有位記者為了弄懂內家拳幾大家之異同,到處請教而不得其要。他採訪王培生,聽到真言:「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制敵取勝,稱之直勁;八卦掌主變動如魚撞網,即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無窮,故稱變勁;太極拳一舉手一投足周身具要輕靈, 使人看着有摸不着,有處處落空之感,尤能使人心悅誠服,故稱空勁。」這位體育報刊記者聽了王培生這段話頓開茅塞,對王老師敬佩無比。他寫出文章說:「王培生幾句話就把內家拳幾大派的特點說得明明白白,真不愧為一代武學宗師!」

教學授徒

王培生從事武術教學和科研工作60餘年,傳功六代、弟子千人,有的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有的在武術教學科研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被編入《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等大型辭書的有:張旭初馬金龍張耀忠李和生高壯飛劉峻驤周世勤張鴻誠張全亮關振軍等20餘人。

出國講學

為了傳播中華武術,王培生先生不顧年高,多次到日本、美國講學。日本《武術》雜誌尊他為吳氏太極拳宗師、尹氏八卦掌宗師而專題報道。他對發展中華武術,把中華武術推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