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霜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烟草霜霉病
烟草霜霉菌又称蓝霉病,是对外植检对象。主要为害叶片。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和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在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和流行。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烟草霜霉病
外文名:Tobacco blue mold
别 名:蓝霉病
为害植物:烟草
为害部位:叶片、根、茎维管束
病 原:烟草霜霉菌
烟草霜霉病的简史与分布
1891年澳大利亚首次报道了烟草霜霉病,192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烟草苗床发现此病,但很快得到控制。然而,10a后该病突然再次暴发流行,其后的5a间,病害蔓延到美国东部所有烟草种植区,并且传播至中部,南部和西部烟区。1938~1957年间烟草霜霉病又先后传播到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等国。1960年在欧洲暴发流行,发病中心在德国和比利时发现,很快波及到法国、东欧等,几乎遍及整个欧洲。1961年后病害向南蔓延到北非、中东。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近65个国家和地区[4]。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病一直被列为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
病原特征
病原为烟草霜霉菌(Peronospora tabacina Adam.),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霜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孢囊梗无色,树枝状,一般为400-750微米,基部直径10-12微米,顶端有5-8次连续二叉分枝,分枝顶端尖削、微弯,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柠檬形,无色半透明,16-28微米×13-17微米,大多18-22微米×16微米,孢子囊的大小差异较大,受温度及寄主生育期的影响,孢子囊成熟后,由于孢囊梗端膨压降低而脱落,孢子囊遇到适宜环境,很快即能萌发,萌发时孢子囊顶部或两侧形成芽管后侵入寄主组织。
卵孢子是病菌的有性孢子,一般在坏死组织内部产生,常集中在叶脉附近,接触地面的下部叶片通常产生较多。卵孢子光滑,红褐色,卵孢子周围有光滑的或粗糙的,有时有皱纹的外壁包围,形状大小变化很大。直径23.8-35.71微米。卵孢子形成需要高湿度。因此,多在稠密植株靠近地面的叶片发生,病叶如被表土覆盖。有时更易发生。组织死亡4天后卵孢子即成熟,它有较长的休眠,抵抗外界恶劣条件的能力很强,可以渡过高温、低温、高湿等不良环境条件,成为春季初侵染源。也可随烟叶作远距离传播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一般不产生卵孢子。烟草霜霉病卵孢子有极强的抗逆性,据前民主德国烟草研究所报告,将带病烟叶200千克在80℃下烘烤4天,然后在35℃,相对湿度50-60%条件下发酵,孢子仍有侵染能力。存在于烟株下部叶片的卵孢子,很可能就是病害远地传播的另一途径。
孢子囊在15-21℃时能大量形成,最高可达30℃,最低为2℃,温差大时利于形成的孢子囊萌发对湿度要求很高,相对湿度要高于85%,最适宜为95%以上。温度则要求在15-20℃。孢子囊传染的适温为18-23℃,它的寿命长短受温湿度影响很大,一般在干冷条件下比在湿热条件下存活为长。
烟草霜霉病的生物学特性
1 寄主范围
烟草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寄主范围窄。自然条件下主要为害烟草属的植物。烟草属主要为害栽培烟草。一些茄科植物,如茄子、辣椒的幼苗可以自然感染。经人工接种,还能侵染矮牵牛、甜椒、酸梨及灯笼果等。
2 危害及症状
1960年烟草霜霉病在欧洲流行,法国和比利时的烟草损失达到80%~90%,相当于2.5亿美元。1961年欧洲(不包括前苏联和罗马尼亚)损失干烟叶10万t,仅法国就损失干烟叶1万t,合900万美元。90年代以来美国烟区不断遭受霜霉病的侵袭,经济损失严重[4]。
多图
苗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上出现黄色圆形病斑,直径可达2.5cm。有时病斑背面可产生蓝灰色霜霉层(菌丝和孢囊梗)。叶组织坏死时,斑块变为褐色。成株期感病时,叶片上出现黄色条纹,继而形成黄色圆斑,病斑常相互遇合,形成淡棕黄色或浅褐色坏死区,叶片皱缩、扭曲。当病菌生长时,叶背面呈蓝灰色粉层。 霜霉病的霉层与白粉病的霉层极其相似,其区别是:霜霉病的霜状霉层一般局限于病叶背面,略带蓝色;而白粉病的粉状霉层则在叶片正反两面发生,为粉白色。
3 越冬及传播途径
烟草霜霉病在世界不同烟区的越冬方式不同。在澳大利亚及南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等许多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自生烟苗,野生烟草,田间或温室的病株上越冬。春季病株上会产生孢子囊可随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1]
分布范围
烟草霜霉病已遍及世界各大洲,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知的地理分布如下:
亚洲:柬埔寨、缅甸、伊朗、伊拉克、也门、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以色列、土耳其。
欧洲:瑞典、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荷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
非洲: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卢旺达、扎伊尔、莫桑比克。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经济意义
由烟草霜霉菌引起的烟草霜霉病(Tobacco Blue Mold)是烟草上的一种蔓延十分迅速的毁灭性病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烟草上的重要病害。此病于1891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栽培烟草上发现,近百年来已传播到除中国以外的65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为害着欧洲、美洲、北非、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烟草,损失极其严重。此病在本世纪60年代初的欧洲和70年代末的北美,造成过两次洲际大流行,导致数亿美元的重大经济损失,为近代植物病理学和植物检疫学上的重大史实。我国自60年代将烟草霜霉病列为检疫对象,迄今该病菌一直为我国危险性有害生物。[2]
进入可能性
烟草霜霉病可在烟草的苗床期和大田期为害。局部侵染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部,叶片上有浅黄色病斑,气候潮湿背面可见灰白霉层,病斑逐渐变褐、坏死、穿孔。烟株的芽、花器、根、茎和果实也均可受害。
病菌的孢子囊抗逆性强,卵孢子对热的耐受性很强,据报道烤烟的温度不足以灭活病菌的卵孢子。因此病菌可随烟叶、烟苗、种子进入中国,可能性大。
病菌孢子囊萌发所需温度为1-2℃,适温度为14-21℃,温度为35℃;孢子囊在5℃可发生侵染,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4-21℃,在35℃,8h内仍有侵染活性;孢子囊热致死温度为50℃,5min。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单个孢子囊可造成侵染率。[3]
扩散途径
烟草霜霉菌主要是以孢子囊随风和气流向周围地区进行传播扩散,它还可以随种苗、种子和烟叶进行人为的传播扩散。
气流传播是烟草霜霉病快速蔓延造成重大危害的主要途径。孢子囊除了可随风和雨水传到附近的地块外,还可随气流上升到云层,与云层一起漂流,随气流移动的孢子囊或自然沉降或随雨水沉降到地面,遇到寄主即可进行侵染。
世界上很多科学家认为烟草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是由孢子囊随气流从温暖的越冬地区传来引起的。北美近些年的发病被认为是从墨西哥和古巴西部传来的,即在墨西哥和古巴西部越冬的病菌,早春产生孢子囊随气流逐步向北扩散传入的。
带病烟苗的异地种植是人为传播病害的一个重要途径。资料显示,烟草病种子也可传病。
由于烟草霜霉病主要为害烟草叶片,染病烟叶上的孢子囊和卵孢子随烟叶运输到异地,是该病进行人为远距离传播的另一途径。因此,扩散可能性大。
烟草霜霉病的防治
1 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对进口的烟草种子和烟叶商品要严格检疫。
2 栽培防治
烟草收获后要深翻土地,深埋病残体。严禁在病株上采种。床土要消毒或选未种过烟草的地块做苗床。施用充分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合理密植,避免田间积水,提高烟株的抗病力。
3 抗病育种
栽培烟草品种之间的感病性虽然存在差异,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性状稳定的高抗品种。目前,采取培烟与澳大利亚及南美的当地烟种,如与N.debneyi,N.excelsior等进行种间杂交获得抗性相对较好的结果。
4 药剂防治
目前多采用瑞度梅结合代森锌,代森锰共同使用的方法。由于瑞度梅的内吸作用,可以延长药物的有效期,取得增效的防治作用。
烟草霜霉病是为害烟草的重大病害,该病菌随气流传播的能力极强,且一旦在某地区定植,会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向各烟草种植区域扩散蔓延,引起植株大量染病、枯死,严重降低烟叶的品质和产量。烟草霜霉病的防治难度大,所需费用高。因此,必须严格禁止从疫区输入烟属植物繁殖材料和烟叶。疫区则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配合相应的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对该病进行控制。[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