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溪口隧道

圖片來自時事話題
隸屬    臺灣鐵路管理局

起點    豐田車站

終點    南平車站

鐵路系統  臺東線

隧道全長  3,800公尺

溪口隧道為河底隧道,穿越壽豐溪下方,又稱為溪口河底隧道,位在台灣花蓮縣壽豐鄉鳳林鎮境內,隸屬臺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位於豐田車站 南平車站間的鐵路隧道。包含以下隧道:

  • 第一代溪口隧道:為台灣日治時期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建造,至民國71年(西元1982年)臺東線拓寬工程完成後廢止。
  • 溪口一號、二號隧道:民國71年(西元1982年)啟用之單線隧道,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1月14日起停用。隧道長度分別為42公尺、1,598公尺。
  • 第二代溪口隧道:使用中。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1月14日啟用之雙軌隧道,隧道全長3,800公尺。

目錄

設計過程

花東線電氣化暨瓶頸路段雙軌化工程,由於溪口車站南平車站 間原有之溪口一號、二號隧道為單線隧道且淨空不足,施作電氣化時將難以維持營運,故須新建符合標準之雙軌隧道

溪口隧道同為河底隧道,路線約在原溪口一號、二號隧道東側約35公尺處平行布設,施工方法以明挖覆蓋法為主,部分區段採用鑽掘工法

東改新路線自溪口車站北方岔出,進入溪口隧道後依序穿越台11丙線豐田圳沉砂池、壽豐溪新光兆豐農場、新台9線等,出土後即接回原路線。

溪口隧道總長3,800公尺,較原溪口一號、二號隧道為長,主因為考慮到洪水的影響,盡量將洞口設置於較遠的陸域地區,以避開河川範圍。南口延長可避免原溪口二號隧道南口附近平林圳氾濫時,洪水灌入隧道中;而北口延伸至較北側亦可避免大規模的地塹開挖,降低產生土方量。

溪口隧道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1月14日切換路線通車(西正線先行通車)。隧道內的軌道採用無道碴版式軌道,最高速限130km/h。

周邊車站

溪口隧道於溪口車站之北方即已進入隧道段,故溪口車站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1月14日隧道啟用同時裁撤。

原於民國71年(西元1982年)廢止的林榮車站,計畫於本隧道穿越新光兆豐農場處復站,以促進觀光並提供轉運功能,並新命名為林榮新光車站。由於車站位於溪口隧道中,其車站結構為地下二層,於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7月10日啟用。

溪口一號、二號隧道

溪口一號隧道、溪口二號隧道均為臺東線拓寬工程時新建之隧道,於民國71年(西元1982年)3月31日啟用,目前已停用。

  • 溪口一號隧道:穿越豐田圳下方,全長42公尺。
  • 溪口二號隧道[1] :穿越壽豐溪下方,全長1,598公尺。

設計過程

由於東部河川輸砂、堆積量高,壽豐溪進入花東縱谷後形成發達的沖積扇地形。東拓前舊台東線繞經沖積扇之扇頂並以橋樑方式跨越壽豐溪(今舊台9線豐平橋西側),因河床淤積速度過快,橋樑必須時常加高,對列車行駛路線坡度達25‰,第一代溪口車站甚至必須設置為折返式車站。東拓新線為解決此問題,改採河底隧道方式穿越壽豐溪,除避免淤積問題,並可降低坡度、改善迂迴線型。東拓工程中,因相同理由興建的河底隧道尚有光復隧道

河底隧道主要施工方式,利用冬季枯水期將溪流改道,直接開挖河床興建隧道壁再回填(明挖覆蓋工法),此工法為當時台灣首次採用。

東拓改線後的新線,下行方向進入溪口村即開始以路塹方式前進,並於路塹中設置新溪口車站後,依序經過溪口一號隧道穿越豐田圳、溪口二號隧道穿越壽豐溪及平林圳後出土,於平林陸橋附近接回原路線。

啟用及停用

溪口一號、二號隧道啟用後,溪口車站遷移至新路線上。位於迂迴舊線上的林榮車站則同日廢止。隧道完工初期東拓工程尚未全部完工,故鋪設三線軌道(762及1067毫米並行)供舊窄軌列車通行,直到民國71年(西元1982年)6月26日東拓完成才切換至1067毫米軌道。

花東鐵路電氣化工程時,因溪口一號、二號隧道均為單線且淨空不足,決定於東側另建雙軌隧道(第二代溪口隧道)。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1月14日切換至新路線同時停用此二座隧道。

參考文獻

  1. 2河底隧道變景點 縱管處有規劃,自由時報,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