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门天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门天险
图片来自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二沙湾炮台,处于台湾基隆市二沙湾一带的山路上,因其入口城门牌匾又称为“海门天险”,为传统中国式炮台。为台湾兵备道姚莹所建;经历多次整修,今日规模为西元1885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所修筑。

历史

建于西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刘铭传于西元1884年7月16日到任,审视基隆及淡水形势,认为全台“台南以澎湖为锁钥,台北以基隆为咽喉”。澎湖多岛难守,而基隆又有煤矿受到法国的觊觎,实为紧要;因此,遂令在基隆港东北角赶造新炮台,并安装德国制新式克鲁伯大炮。该炮台的缺点是目标明显,在当时已是固若金汤的堡垒。

西元1884年8月5日(清光绪10年6月15日),法将李士卑斯率领5艘军舰与守军交战5小时。因炮台无法旋转,法舰由侧面攻击炮台,炮台大半数被摧毁。

中法战争后,刘铭传鉴于二沙湾炮台是基隆港要津,西元1885年后,于二沙湾海滨之山上构筑新式炮台,聘德国人监造,以御北台门户,并题字“海门天险”。[1]

西元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二沙湾炮台改订为国定古迹

构造

二沙湾炮台位于山丘之上,下临陡坡地势险要。城门朝西南,乃标准中国式城门,入口以石作丁顺砌之拱门。 有城垣上筑雉堞设有射口,炮基则用铁水泥筑成。

海门天险因地制宜,东、北两个炮台分守外海及内海口,建在较高的临海山头,属“抱山式炮台”,扎营处设在背海面较低平的地区。使得海上来的敌舰无论再怎么猛烈攻击,只会击中向海的山面,或越过山头落到谷底,营区所在地几乎可以避开任何正面射来的炮弹,开仗时能从容支援炮台区上的炮火作业,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地形战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