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河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洛河乡玉溪市红塔区两个彝族乡之一,位于北纬24°13′15″~24°25′40″,东径102°17′38″~102°26′20″之间,地处区境的西南部,与区境东北部的小石桥彝族乡遥遥相望。西北与昆明晋宁县相连,东北与春和镇、东侧与大营街相毗邻,西南侧与峨山彝族自治县接壤。全乡南北长22.5公里,北部宽15公里,中部宽6.1公里,南部宽7.5公里,呈北宽南窄,中部腰细的倒葫芦形状,总面积170.61平方千米。[1]

中文名称:洛河乡

外文名称:Luohe township

别 名:洛河

行政区类别:乡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

下辖地区:玉溪市红塔区境西部山区

政府驻地:玉溪市红塔区

电话区号:0877

邮政区码:653104

地理位置:玉溪市红塔区境西部山区

面 积:170.61平方千米

人 口:10157人(2017年)

方 言: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高原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丽江古城

机 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火车站:玉溪火车站

车牌代码:云F

地理环境

洛河乡地处低纬度高原,海拔高低悬殊,境内高山峡谷相间,最高海拔高鲁山2614.1米,最低海拔矣读可1566米。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的年平均气温15—16℃。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1—12℃。

洛河乡政府驻大洛河村,距玉溪市中心城区——州城约19公里。全乡共有农户2455户,其中:住砖(钢)混结构房屋的有606户;住土木结构房屋的农户有1797户。年平均气温18.99℃。

位于玉溪中心城区西部,高鲁山是洛河乡最高峰。历史上这是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道,山野里,古驿道的马蹄印清晰可见,一直通往峨山县。徒步进入那野杜鹃花盛开的幽静山间,与高鲁山一起欢腾,和彝家美酒称兄道弟,在哈尼风情里沉醉,在“骡马大地”上感叹世事的沧桑。

自然资源

气候

洛河乡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2005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31.9℃(5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0.5℃(3月5日)。全年日照时数为1947.5小时,日照率为44%。霜降从2004年11月27日始至2005年2月26日止,共93天;全年降雨170天,降水量814.3毫米。

矿产资源

洛河乡的矿产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均居玉溪市之首,初步探明,仅铁矿储量就约在4800万吨以上,其他如铁锰矿、铅锌矿等储量均各在100万和10万吨以上。如今矿产业已成为洛河乡的一大支柱产业。

人口民族

境内居住着彝、哈尼、汉等民族。2009年,总人口为9560人,其中:彝族8635人,占90.32%;哈尼族301人,占3.15%;汉族616人,占6.44%,其他少数民族8人。全乡99.2%均为农业人口。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0157人。全乡辖洛河、把者岱、跨喜、法冲、双龙5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文化历史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时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贞观年间置求州,红塔区即为所属。玄宗时,云南为南诏控制。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诏以澄江为河阳郡,郡下辖温富州。

石标和佑启后人碑

在干沟村,是清朝时代遗留下来的,现在保护完好;《祭龙石阙》位于连山坡西南方,为房屋式样,石阙正面书写“审汞水长”,左右两侧刻有对联。内联:“鼎建准新报大功,月流不息施甘泽”,两则联为:“有感威灵千古镇,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切,都等你来探索发现!

李氏碑记

洛河乡、法冲村公所房后,现存李氏碑记一快,乃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拔贡、丙午(公元1846年)举人、署宜良县教谕陈全书撰,碑记中对李集庵及其修建法冲大沟作了如下叙述:“公讳九成字集庵,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恩科举人,定远县教谕。白幼苦志力学,甫童试,即冠军,继又屡列前矛,廪给上庠,名登贤书。甲辰(公元1784年)春闱,房师吴公首荐,因滇省仅得一名,限于额”而未果。“于是无复远志,退而友教四方,掌文明书院凡七年,掌邻封书院凡三年,其设帐于棋阳、河邑间者更有年,桃李之盛,成就之多,无以加焉!公以此自乐。屡遇大挑,俱不赴。丁卯(公元1807年,是为清嘉庆十二年)春,奉文截取,时太尊人年已八十有七,呈请留养,不肯远游……公复淡然曰:‘吾家世守清风,仍就教职可也。’随选定远,六年秩满,恭逢恩诏,以长子教授职晋封文林郎,公遂改组归里。溯厥宅里,世居河西县北门,因不喜近市,约同邑之葛君、向君卜居于新兴法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风明月,回出尘嚣,绿绕青来,可怡心性。唯山多水乏,地广民贫,公首倡葛、向二君相度山势,凿石开沟,穿山越岭十余里,以导泉源,费金数千两。而田之灌溉,地可耕种,邑人咸赖,至今乐称道之。……公元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三十日卯时,终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时,享寿八十有六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