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沈丘縣古稱秣陵,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豫皖交界處,居潁水中游,西臨項城,東與安徽界首接壤,總面積1080.53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15個鎮,5個鄉,2013年,總人口129.31萬人。
2014年,沈丘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04.6億元,比2013年增長9.3%,總量和增速均居周口全市第三位。
2018年8月1日,河南省政府常務會批准沈丘縣退出貧困縣。
河南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會議批准新縣、沈丘縣、新蔡縣退出貧困縣。[1]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目錄
地理環境
沈丘縣地勢西北部較高,海拔42米,東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沖刷,坑塘較多。河流7條,全長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潁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沈丘縣總人口1079278人,其中:槐店回族鎮93660人、劉莊店鎮59168人、留福集鎮46153人、老城鎮56243人、趙德營鎮65003人、付井鎮68206人、紙店鎮39893人、新安集鎮48058人、白集鎮60471人、劉灣鎮31089人、連池鄉43779人、石槽集鄉52973人、范營鄉59402人、李老莊鄉41703人、大邢莊鄉26425人、馮營鄉54246人、周營鄉37877人、洪山鄉55119人、北楊集鄉46812人、卞路口鄉45712人、北郊鄉47286人。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沈丘縣總人口127.5萬人。
交通狀況
沈丘縣是周口市的東大門,也是豫東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門戶和物資集散地。
境內5條省道縱橫交錯,漯阜鐵路增建二線電氣化改造工程預計於2014年底完成後開通客運併入國鐵網絡、鄭合高鐵已正式開始勘測設計預計2015年開工建設、南洛高速橫貫東西,沙河航運通江達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4.5億元,同比增長10.1%。
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地方公共財政全口徑收入歷史性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億元,增長26.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138萬元,增長42.5%,總量和增速均躍居全市第一位,分別居全省第38位、第6位。其中,地稅收入46888萬元,增長54.6%,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國稅地方級收入10002萬元,連續六年全市第一;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0.8%。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5.9億元,增長23.3%,總量居全市第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億元,增長14.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6元,增長12.3%,增速居全市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6528元,增長13%。各項存款餘額166.6億元,比年初增加26.7億元;貸款餘額65.8億元,總量居全市第一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完成市定目標。
2018年8月1日,河南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會議批准新縣、沈丘縣、新蔡縣退出貧困縣。
工業發展
沈丘初步形成了以電力、電子、機械、化工、輕紡、食品、建材、皮革為支柱的工業格局。
截至2012年9月底,全縣民營工業企業達到588家,比2011年底的69家淨增17家。工業總產值79.47億元,同比增長29.9%;銷售收入77.88億元,增長29.8%;實現工業增加值23.8億元,增長29.9%;實現利潤6.4億元,增長22.2%;入庫稅金16186萬元,增長36.7%。
農業經濟
沈丘縣農副農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農業、畜牧業、養殖業已具規模,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基地、生豬外貿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黃牛生產基地和揪楝樹生產基地。沈丘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油菜籽、花生、芝麻、黃紅麻;森林覆蓋率21.4%;主要樹種有泡桐、楊樹、槐樹、柳樹、榆樹等。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縣小麥平均單產連續2年超千斤,是黃河以南第一個小麥畝產超千斤的縣,被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同時,該縣還注重引導培育農民積極建立互助合作組織,互利合作,共贏市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註冊83家,涉及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林果栽培、訂單糧食、中藥材種植等多個門類,社員入股資金8316萬元,入社農戶3468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2萬多戶。
產業集群
沈丘槐店鎮歷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國有、集體、個體商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專業市場為骨幹,以集貿市場為補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資5000萬元新建的潁河商貿城,占地面積5.8萬平方米,集商貿、飲食、娛樂為一體。可容納1600個工商戶投資經營,形成一個設施齊全,輻射範圍較廣的市場。
民俗文化
特產
沈丘金絲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黃金瓜、沈丘千層豆腐、沈丘兆豐貢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馬冰糖麻片
文化遺產
老城顧家饃
2009年沈丘縣城關鎮因顧家饃麵塑工藝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09年河南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推進會圓滿結束,「沈丘顧家饃」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大批傳統知識陸續被發掘,為河南省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對象再添一批新成員。此次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工作旨在確認一批比較有傳承性、自發性、地方性特徵,有一定歷史價值的項目做為該市重點申報項目。此次普查新發現多項民間傳承、傳統知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沈丘顧家饃」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丘文獅子
槐店回族舞「文獅子」始於元代,是一位被蒙古軍征軍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編創並流傳至今的。槐店回族鎮的東關、馬樓、海樓等村街坊還成立了「回民公義文獅會社」。社中有舞獅手、耍火球手、領繡球手、鼓手、鑼鈸鑔手等。會社每3年都要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社首負責組織和協調演出活動,並對「文獅子」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如新改編的「三獅鬧春」、「獅子望月」等情節,突出了趣味性和歡快氣氛。
沈丘清三彩
沈丘清三彩,又稱沈丘剔花彩陶,始於隋唐,興於明清,民國衰落,屬於當地漢族民間美術的一種。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燒造於沈丘縣石槽鄉龔寨行政村。還有十幾位工匠,保留了這種傳統的工藝。
兩儀拳
兩儀拳名稱起源於《周易》。兩儀拳屬內家拳術,崇尚高尚武德,歷代宗師授徒非常謹慎,從不輕意外傳,所以此拳在世間流傳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為數更少。
著名人物
周興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陳郡項(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西趙古台村)人。
隆昌年(494年),周興嗣受齊侍中吳興太守推薦任桂陽郡丞。502年,蕭衍代齊建梁,聘用周興嗣任「安成王國」侍郎,後升為員外散騎侍郎。
竇畫村,名書成,沈丘縣槐店鎮人,清道光年間拔貢,人稱「竇拔貢」。
袁保恆(1827--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人,為袁世凱叔父。
李鳴鐘(1887-1949),字曉東,河南沈丘人,愛國民主人士。
方中鐸(1912-1986)年,沈丘蓮池人,曾榮獲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旅遊景點
沈丘境內的乳香台、青固堆、東冢等古蹟均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縣城槐店回族鎮西郊,西周時為項子國都,今縣境南部,春秋時屬楚之寢丘邑。從西周建項國至今,已有約3000餘年的歷史。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
坐落在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該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時來華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後因西北回民遷居該縣而加以擴建。明崇禎年間遭兵燹。清順治以後,山西洪洞籍馬輝及子孫又陸續重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該寺坐西面東,呈長方形。占地面積907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屬中國殿宇式古典建築。主要建築分正門、過殿、禮拜殿、望月樓,排列於一條中軸線上;女殿、講經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對稱分布兩側。寺北院有園林1處。南北講經堂各懸「德步桑林」、「功補造化」匾,為清光緒二年(1876)伊瑪目杜寬所題。主體建築禮拜殿由卷棚、殿廳、套房、耳房、望月樓渾然構成,建築面積達900平方米。殿廳內有12根紅漆頂柱,下鋪地毯,可容納1000多人禮拜。大殿中央懸掛阿、漢兩種文字匱兩塊。中文匾書「道遵獨一」,為清廷侍衛馬廷襄所贈,阿文匾書有庫法體「泰斯米葉」。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部份建築被毀,寺內所藏珍貴手抄本伊斯蘭經典、13通石碑亦遭毀壞。1980年主體建築得到修復。
華佗冢,位於槐店鎮的西南角,沙潁河南岸,有一個像小山包一樣的大土堆,當地人稱華骨冢,又叫華佗冢。相傳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就安葬在這裡。1979年1月,當時的沈丘縣革命委員會把該冢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沈丘縣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為華佗路。
小頂寺,位於槐店鎮西楊營沙潁河北岸。小頂寺供奉人祖爺、女媧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廟會,方圓數縣的善男信女前來拜神求福。解放後,廟宇被拆毀,九十年代後陸續復建。
黃廟古橋是橫跨沈丘、項城兩縣交界泥河上的一座古橋,建於清朝末年。20世紀80年代,由於利益驅使,不示分子曾偷盜橋上石猴,後在政府及文物部門的大力保護下,使古橋又恢復了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