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興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興嗣
U=683833078,342743581&fm=26&gp=0.jpg
原圖鏈接來自無憂文檔網
南朝大臣 史學家
出生 469年

人物介紹

周興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陳郡項(今河南沈丘縣)。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當塗)。南朝大臣,史學家。 博學,善於屬文。梁武帝繼位,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為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參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傳誦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書》及《兩唐書志》傳於世。

人物生平

初出茅廬

周興嗣,祖籍陳郡項(今河南沈丘縣),其先人於西晉永嘉南渡時遷徙到江南姑孰(今安徽當塗)。十三歲開始到齊的京師建康(今南京)遊學,十幾年後,精通了各種紀事文章的寫法。遊學時,他曾在姑蘇(今江蘇蘇州)一家旅店住宿,夜裡聽見有人對他說:「你才學蓋世,不久就會結識到尊貴的大臣,最後被聖明的君主重用。」可是一直到聲音消失,他也沒能聽出說話人在哪。 隆昌元年(494年),齊侍中謝朏任吳興(今浙江湖州)太守。謝朏厭惡與士人交往,卻喜歡和周興嗣在一塊談論文史。任職期滿,他在朝廷極力推薦周興嗣的才學。本州舉薦秀才出任公職,周興嗣於是被推舉為桂陽(今湖南省桂陽縣)郡丞(郡守的副職)。郡守王嶸,平時就欣賞周的文才,待他很好。

平步青雲

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周興嗣上奏《休平賦》,文章非常優美,受到蕭衍重視,聘用他任「安成王國」侍郎,就在梁都的華林園①當值。其年,河南獻來一匹會隨着音樂跳舞的馬(儛馬),蕭衍命周興嗣與待詔張率等人作賦歌頌。賦成,蕭衍評定周興嗣的最好,升周興嗣為員外散騎侍郎。 梁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用南京城內自己在三橋的舊居,改建為光宅寺,命周興嗣與陸倕各寫一篇寺碑碑文。碑文完成後,梁武帝只使用了周興嗣的作品。自此以後,著名的《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等,梁武帝都只要周興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會受到梁武帝的稱讚和財物賞賜。九年(510),任新安郡丞,任滿後,重任員外散騎侍郎,協助編撰國史。十二年(513),升任給事中,繼續為皇室撰寫文稿。 周興嗣的雙手常年患有風疽(濕疹)病,升任「給事中」後,又染上了癧疾,這是一種不好醫治的流行疫病,結果左眼失明。梁武帝蕭衍撫摸着他的手,感嘆地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當場又親筆抄寫了一份專治風疽病的秘方,賜給周興嗣。可見梁武帝對周興嗣何等愛惜。  與蕭衍同為「竟陵八友」中人、時任蕭衍記室(相當於秘書長)的任昉,也很喜愛周興嗣的才華,經常對別人說:「周興嗣如果沒病,十天內就能當上御史中丞」。 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537),周興嗣病故。

作品

周興嗣撰有《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專著百餘卷,文集十卷傳世。但流傳最廣、最久遠的,則是《千字文》。[1]

影響

《千字文》[2]全書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複。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及封建綱常禮教等各個方面。包羅萬象,涵蓋面廣泛,其最大優點又在於融知識性、可讀性和教化性為一爐,誦讀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易誦易記,梁武帝讀後,龍顏大悅,興奮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為「諸王」的習誦課本,並刊諸於世,為初學者入門教本。從此,不僅中國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識字、書法和思想內容為一體的啟蒙讀物,而且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蒙學教材。
《千字文》,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後,但其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視頻

周興嗣撰寫《千字文》開啟童蒙養正先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