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江心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心坡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江心坡

所属地区: 云南

地理位置: 云南高黎贡山

边界线: 1941年线

长: 300公里

主权: 缅甸

江心坡,地处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之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三百公里,阔约一百五十公里。

江心坡地区具体指缅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县,西含土壤肥沃,矿产天然资源丰富的葡萄县(Putao)盆地,南到克钦邦野人山和云南边界尖高山以北。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热。炎热地区传染病易兹生,因而疾病较多。江心坡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为麦克马洪线东段即所谓的中缅未定界北段。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未定界北段的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

1960年根据周恩来和吴努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了对江心坡的领土主张,从缅甸收回被英国1913年侵占的片马、古浪、岗房。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换文的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

中缅划界

缅甸同中国的云南省接壤,蜿蜒曲折的边界线呈南北走向,有二千七百多公里长。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但有三段还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中江心坡地区为北段未定界。

这段边界过去始终没有划定。清朝时,有一些地方两国都没有管,由克钦族为主的部落在这里散居着。英国在这个地区曾不断制造纠纷,借机扩大它的殖民领域。最严重的是,1911年初英国武装侵占片马。这个事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抗议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四月十日照会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三处各寨属于中国。但是,事实上,英国仍一直侵占着这个地区。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统治。

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周恩来两次会见吴拉茂,向他提出这个方案。周恩来首先指出:"应该按照吴努的建议,成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谈判解决南北两段边界问题,这样才是公道,否则就不能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关于具体方案,他提出:"在南段,即使我们承认一九四一年线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是愿意考虑把中国军队撤离一九四一年线以西的地区。我们同时要求在北段,缅甸军队也从片马、岗房、古浪这三个同样由英国文件承认是中国的地方撤走。我们还要求缅甸军队撤出今年在北段所占领的五个地方。双方军队撤走后,我们应该保证,另一方的军队不进入撤出的地区,这样就可以把双方隔离开来,由联合边界委员会寻求-个对边界问题的恰当解决。"周恩来还强调:"北段的问题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同南段一样,都是法律问题和实际问题。"

从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四日,周恩来同吴努进行了四次会谈。在第一天的会谈中,周恩来根据新中国的和平睦邻政策,以及对边界问题调查研究的结果,向吴努提出一揽子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三点原则性建议:其中,关于北段未定界周恩来建议:"自尖高山以北边界没有划定,我们愿意看到缅甸政府定出时限,把缅军从片马、岗房、古浪三地撤出,中国军队保证不进入这一地区,以待划定界限。"

在二十六日的会谈中,周恩来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对北段的划界,周恩来认为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按照传统习惯线划界,就是在尖高山以北、恩梅开江以东。他说:"中缅北段边界可以划到接上'麦克马洪线'的一点为止,但是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将来划界时,把英国早在一九一一年承认是中国领土的片马等三地划入中国。这一点现在我们也不宣布,便于缅甸做工作"。

为了说服吴努,二十七日,周恩来又在西花厅家中单独会见他,谈话气氛十分融洽。吴努认为;"整个说来,中国政府的建议是公平的。"这使周恩来很高兴。他对吴努说:"我们不仅以这样的原则来对待中缅边界问题,而且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对待我们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蒙古朝鲜、越南的边界问题。"

在友好的气氛中,周恩来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愿望:把"与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好,作为典范。"这是周恩来酝酿已久的想法。他准备以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为开端,创造经验,提供范例,再争取逐步同其他邻国一一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什么选择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为处理这个问题的范例呢?周恩来曾经对姚仲明说:"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入东方后遗留下来的,很复杂,无论是勘界、竖桩,还是绘制地图,我们都没有好经验,需要认真研究一下,选择一个对象来试之。缅甸与我们关系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这是我们相互之间可以谈问题的政治基础。缅甸代表了一些小国的想法,如果我们同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得好,对于消除缅甸对我们的恐惧心理、安定其他周边国家都会产生很好的影响。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还可以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解决得好。"

经过这次北京会谈,双方虽然没有形成正式协议,但是,两国领导入对如何解决边界问题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周恩来和吴努在联合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宣布:"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底到一九五六年年底,中国军队撤出一九四一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按照这个约定,中缅两国在一九五六年底以前分别完成撤军工作,这就在边境上先造成一种良好的和缓气氛,有利于双方冷静地研究和解决其他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九五六年底,周恩来访问缅甸期间,同吴巴瑞和吴努就未定界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各自的观点。除此之外,双方还谈到已定界问题。吴巴瑞说;"已定界的一部分是以瑞丽江为界,而瑞丽江时常改道,使一些原来在缅甸的村庄到了中国那边,又有一些原来在中国的村庄到了缅甸这边。当缅甸村到了中国那边时,缅甸政府的行政统治并不延伸过去,而当中国村庄到了缅甸这边时,中国的行政统治就延伸过来",希望明确这个问题。周恩来很重视这个情况,建议可以确定一个原则:"凡进入对方国境的村庄就算作对方的领土。但如果村民不愿加入该国国籍,也可允许他们回来,但这样他们就得抛弃原来在该村的财产。"吴巴瑞同意以这个建议作为基础来解决已定界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次访缅期间缅甸人民和缅甸政府所表现出的真挚友情,更加增强了周恩来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为什么周恩来首先要从地图的变化讲起?因为近六十多年来,国内和国外出版的地图中,先后出现了对中缅未定界的很多很不相同的画法,这种情况不能不在广大范围内引起混乱的看法。会议召开的前一天,王季范见到周恩来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根据地图,我感觉极大的不安。"周恩来后来说:我-下就听懂了,"王季范先生就是读图有感的人"。所以,周恩来在报告中说:"我今天从他那里学来,头一个也讲地图。"因为是尚未划定的边界,在地图上是用虚线表示的,位置也没有固定下来。在收集到的几张历史地图中,最早的一张是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由清政府出版的《皇朝一统舆地图表》。在这张图上,中缅边界北段未定界标在中国怒江(进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以西的高黎贡山脉处。第二张图是清朝光绪二十九年,经京师大学堂审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在这张图上,北部未定界也标在高黎贡山脉处。第三张图是民国六年出版的《中国新舆图》。当时,由于受到片马事件的刺激,这张图将未定界所标位置西移,把高黎贡山脉以西的江心坡标在中国一边。第四张图是民国二十二年丁文江、翁文灏等为纪念申报馆成立六十周年,采用近代制图方法绘制的。这次出版的行政总图和云南省分省地图有出入。总图中,北段未定界是以尖高山为起点,沿怒江和恩梅开江(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之间一直向北。云南分省图中,是以尖高山偏西北一点,把江心坡划成两块。第五张图是一九四二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对上图作了修改后的地图。这张图在南段承认一九四一年线,而在北段的未定界处却把划在中国一边的面积大大扩大了,实际上是想把地图上的未定界尽量往西划,来掩饰他们在一九四一年条约中所造成的损失。这张图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并不能作为要求划界的根据。周恩来说,这五张图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地图是一件事,实际的情况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这三件事并不吻合。当然实际跟交涉可能不吻合,因为交涉还没有达到。制图时要把实际和交涉之间有-个交代,可是我们过去的地图一百年来从刚才说的,一八四九至一九四八年没有交代的。所以爱国人士看到这样的地图当然很高兴"。

既然历史上的地图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呢?一九五二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申报馆出版的地图的基础上绘制了一本新图,送到周恩来处审批。周恩来认为:"这样一本地图恐伯不适宜出版",原因是边界上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批准出版这本地图,我们的四邻都会为之不安。因此,一九五三年地图出版社委托私人出版了这本地图。在这本地图上,南北两段边界都注明了是未定界,并且说明不是政府审定的。周恩来在报告中说:"今天必须跟大家说清楚,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他强调说:"这一个工作,还是需要很认真的,又很慎重的;又要站稳民族立场,又要照顾到友好关系;又要划得合乎实际,又要能够不损失我们的主权。这的确是一件艰难的工作。"

中缅边界的交涉从清朝末年开始,经过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整个交涉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人同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斗争的过程。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应该把清末时候的情况仔细研究一下,作为根据。这是我们研究边界最主要的根据,历史的根据。"他高度赞扬了历史上"这种爱国主义立场是对的,与帝国主义必须寸土必争"。同时,他又指出:"现在两个国家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从过去由英国占领的缅甸来说,已经取得民族独立,成为独立的联邦共和国。中国也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国家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来解决问题不能相同。"周恩来强调,要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必须解决得是公道的、合理的,能够给人家一个范例,就是中国现在解决边界问题是合理的,使大家放心,能够和平共处。这是一个现实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我们国家的边界问题。方法上只能经过谈判,不能采取别的办法,军事紧张应该把它消除。"

对北段,中央采取低的方案,只提出归还片马、岗房、古浪三个寨子,而不提出过分的要求,许多政协委员想不通。周恩来解释说:"我们的目的是求和缓,而引起一个很大的紧张,这很不利。"他还说;"这是我在人大常委会报告里着重谈的,得到人大常委会批准的主要根据。因为现在两国的情况不同了,是友好的国家,所以我们提出的解决北段的要求不能太高。我们的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必须结合起来,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

一九五七年二月四日.周恩来收到吴巴瑞的来信。这封信实际上是缅方对一九五六年十月周恩来向吴努提出的"双方各有得失的连锁方案"的理解和回答。由于国内的压力.吴巴瑞还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缅甸独立时从英国手中继承下来的边界状况.即在南段承认"一九四一年线";在中段把勐卯三角地无条件地由缅甸支配;仅有的修正是,在北段把包括片马、岗房、古浪在内的五十平方英里土地交还中国。当时.中国国内要求改变英国统治时期边界状况的舆论十分强烈,商谈具体方案的时机还不成效,因此,周恩来没有马上答复。三月底,周恩来在昆明时,会见了正在那里访问的吴努,口头说明了中国方面的意见。内容是:"在北段,我根据地形和双方行政管理的方便,并且根据过去英国在致清政府的正式文件中承认中国在小江流域的管辖范围,要求把归还中国的片马、岗房、古浪三地面积划得比缅方所建议的较大";关于勐卯三角地,。中国不准备收回,但是要求在一九四一年线作调整,即换回该线以西的班洪、班老等地区"。周恩来建议:"将来中缅边界商妥后,由中缅两国签订新的边界条约,替代一切旧的边界条约。"周恩来这样提出问题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勐卯三角地作为中国的领土理应交还中国,但是这样做会给缅甸的交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班洪和班老一直同中国关系密切,两个部落的头人都住在中国境内,而缅甸政府过去从来没有管辖过。此外,班洪和斑老两部落在一九四一年线以西的地区面积也比勐卯三角地的面积小。这样做.既贯彻了废除勐卯三角地"永租"关系的原则,也便于中国政府去说服中国人民接受以"一九四一年线"为基础来进行谈判,使中缅双方的利益和实际困难都得到适当的照顾。

这次会谈后,按照吴努的建议,由周恩来以书面的方式提出双方的保证;这就是"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中缅两国同意在两国边界问题得到最后解决的同时,签订一个体现友好合作和互不侵犯原则的友好条约,双方互相保证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军事集团"。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