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武昌湖(安徽) 圖片來自Google map |
---|
湖泊類型 淡水湖 東西長度 27.5公里 南北寬度 8公里 最大深度 15.20公尺 表面積 135平方公里 |
形成由來
现代地理上的武昌湖,为古雷水的一部分。雷水,源出湖北黄梅县境,经宿松县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至大雷口(雷港)入江。雷水自吉水镇至大雷口又名杨溪河。宋代以后,沙塞雷口,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雷水论》云:“吾邑之水以雷名……自其潴泽而言,则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戍、大雷郡之号”。又云:雷水“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湖,流为吉水,汉晋之世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步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望之四泽可统名之曰雷水”。现代华阳河为古雷水干流,宝塔河属古雷水支流。
水文生态
武昌湖三面山,一面滨江。北、南、西多为丘陵或间隔小圩,只有东部是地势平坦的圩区。正常平均最高水位15.20米;1956年3月17日出现最低水位11.45米,平均最低水位11.60米;湖区多年平均水位12.5米,相应湖水面积135平方公里(合20.0万亩),蓄水量1.48亿立方米。从1960年以后25年内,为保证湖区的渔业生产和沿湖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湖区水位在正常年景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在11.5米,相应水面72平方公里(合10.8万亩),蓄水量10.2亿立方米。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昌湖水没有污染物,水质良好,各种营养物丰富,有利于饵料生物和渔类的生长。
浮游植物平均含量136万个/升,生物量4.8077毫克/升,优势种群以绿藻、甲藻[1]为主。
浮游动物平均含量9216个/升,生物量较大,平均2.9038毫克/升,原生动物占总数88.5%,其次为轮虫。
水生维管束植物每亩重1.075公斤,以沉水植物的马来眼子菜为优势种群。覆盖湖面12.1万亩,群丛生物量有9.3万吨。
底栖动物,由于武昌湖底淤泥肥厚,浮游生物和有机质丰富,有利于软体动物生长繁殖条件,平均76.45个/平方米,重288.6克/平方米,合计192.4公斤/亩。
渔业生产
武昌湖的鱼类产量在建闸前后亦有很大变化。建闸前平均每年鱼产量180万斤,1954年高达209万斤,以青、草、鲢、鳙、鲤、鳊为主,个体大,5~10公斤的大鱼很常见。建闸后,鱼产量急剧下降,年平均100万斤,最低1976年不足60万斤,大鱼极少见,以小杂鱼占优。从1978年起开始投放鱼种,至1979年共投放草鱼494万尾,尽管由于草鱼投放量过大,草鱼喜食的黑藻、金鱼藻全吃光,继之被草鱼咬断的苦草叶片漂浮水面,腐烂发臭,引起水质恶化,草鱼大量死亡,高峰期每天死鱼达万斤以上,个体重2~3斤,总共死亡草鱼10万斤,1980年开始试捕鲜鱼有119.4万斤。从1980年起,一方面减少草鱼投放量,增加了滤合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放养性;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措施上加以提高,实行“三级放养”,即在3月份利用湖汊拦养鱼种,6月让鱼种进入武昌湖,9月再进入青草湖,提高放养回捕率,保持在2~3%左右;第三实行场、乡联营,按湖岸线划段,分段包干负责,渔场专职人治理和沿湖乡、村联合巡逻,严格管理。武昌湖鱼产量得以迅速恢复和提高,每年产量都在150万斤以上,1983年接近200万斤的水平。事实证明,场乡联营,有利国家、集体和个人,是稳定和维持武昌湖渔业生产秩序的有效途径。
湖区物产
武昌湖拥有13万亩大水面,湖底平坦肥沃,水质清新,资源丰富,水草覆盖面达90%,生物量达1600克/平方米,湖内盛产鱼、蟹、虾、蟹、银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同时又是各类水禽栖息的理想场所,常见的有白天鹅、大鹰、野鸭等,沿湖没有工业污染,是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最好的湖泊之一。尤其是其开发养殖的“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以其“体大、黄满、脐白、壳青”享誉海内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证书,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榜首,年产销量达1000万斤。
參考文獻
- ↑ 【鏡頭下的微世界】雙面戰士:渦鞭毛藻環境資訊中心 2013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