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榈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棕毛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棕榈

中文学名: 棕榈皮

别 称: 栟榈木皮棕毛棕树皮毛棕皮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初生目

科: 棕榈科

属: 棕榈属

种: 棕榈

棕榈皮,别名:拼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皮(《本草求原》)。

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其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1]

形态特征

棕榈(《本草拾遗》),又名:棕(《山海经》),栟榈(杨孚《异物志》),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常绿乔木,高达15米。

杆圆柱形,不分枝。

叶簇生于杆顶,圆扇形,革质,长约70厘米,有皱折,开展时掌状,深裂至叶片的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脉,先端2尖裂,两面均光滑无毛;

叶柄长可达1米以上,质坚硬,上面子坦,下面凸起呈棱形,或有时两面凸起,两侧边缘具刺,柄基部有抱茎的叶鞘,分裂为棕褐色纤维状毛(即棕衣),叶鞘脱落后,在杆上留下呈环状痕迹的节。

肉穗状花序短,自叶丛中抽出,下部有多数大形鞘状苞;

花小,多数,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卵形,排列成2轮,外轮小于内轮,镊合状;

雄蕊6,花药背着生,花丝极短;

子房上位,雌蕊3,基部合生,1室,胚珠1。

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7~9毫米,具短柄,常有宿存的花被片。

种子1,扁球形或肾形,暗灰色或淡黑色。

花期4~5月。

果期11~12月。

本植物的根(棕树根)、心材(棕树心)、叶(棕榈叶)、花(棕榈花)、果实(棕榈子)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性状

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

①陈棕皮

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厘米,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淡。以无粗皮、杂质及陈久者为佳。

②棕骨

又名:棕板。呈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维。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以红棕色、片大、质厚、陈久者为佳。

③陈棕

呈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以深黑色、无杂质者为佳。

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华南、西南地区多用陈棕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多用棕骨;华东地区则多用陈棕。

化学成份

棕毛及叶、花均富含鞣质。[2]

炮制

棕榈炭:取净棕榈皮,置锅内,覆盖一口径稍小的锅,锅上粘贴白纸一张,于两锅接合处用黄泥严封,微火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侯冷取出。

性味

苦涩,平。

①《本草拾遗》:"味苦涩,平,无毒。"

②《海药本草》:"平温。"

归经

《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棕榈皮的功效与作用

收涩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带下,金疮,疥癣。

①《本革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②《海药本草》:"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

③《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

④《本草衍义》:"烧为黑灰,止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1~2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

《本草经疏》:"暴得吐血,瘀滞方动;暴得崩中,恶霉未竭;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即用亦无效。"

附方

①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简易方论》)

②治久鼻衄不止:棕榈、刺蓟桦皮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鸡峰普济方》棕榈散)

③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桐三两(烧灰),紫参一两,麝香一钱(细研),伏龙肝二两(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二钱。(《圣惠方》棕榈散)

④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一钱,牡蛎(火煅,研如粉)五分。入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⑤治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为束,空心淡酒服三钱。(《妇人良方》)

⑥治妇人经血不止:棕榈皮(烧灰),柏叶(焙)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圣济总录,棕榈皮散)

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棕毛(烧存性)、蒲黄(炒)各等分。每服三钱。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普济方》棕毛散)

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棕榈皮(烧灰),原蚕沙(炒)各一两,阿胶(炙燥)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棕灰散)

⑨治肠风泻血:棕榈灰二两,熟艾(捣罗成者)一两。上二昧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敷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棕艾散)

⑩治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⑾治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

⑿治小便不通:棕树皮毛,烧灰存性,以水酒调下二钱。(《摄生众妙方》)

⒀治高血压:鲜棕榈皮六钱,鲜向日葵花盘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

①《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②《本草求原》:"棕皮,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止下血尤良。不但性涩能收脱也。同发灰,侧柏、卷柏灰饭丸或煎服,止远年下血。此物止血,不在烧灰,但血见黑则止之说,痼习已久,姑从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棕榈皮 ,中医馆
  2. 棕榈皮 ,宝芝林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