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仲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仲唐
古琴大师
出生 1933年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关山月》
《忆故人》

李仲唐(Li Zhong Tang) (公元1933年-- ),陕西西安人,现代琴家。李仲唐师从吴景略查阜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院

个人简介

李仲唐,生于1933年,陕西西安人,现代琴家。李仲唐师从吴景略和查阜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专业,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员,曾任陕西乐团古琴演员、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李仲唐热心于琴事,曾多次举办古琴讲座,并曾为《桃花扇》、《李清照》、《东陵大盗》、《天宝轶事》等十余部影视片担任古琴配乐[1]

作品

关山月》 《忆故人

琴路坎坷知音难求

核心提示

现居西安音乐学院的李仲唐先生,是中国具有“化石”意义的古琴大家。这个和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人,弹琴教琴的历程,如同古琴在今天的传承一样坎坷。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琴坎坷的交汇,折射出古琴这一中国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古琴曲高和寡的属性和落寞的现状,让这位老人心存忧患——

“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传唱了两千年。是怎样的琴声,能让两位知音彼此肝胆相照。李仲唐先生说:是古琴的境界

从古琴面世之初只串流于文人士大夫之中,那特有的音韵就注定其气质代表着人类精英阶层的孤傲与深沉。现年75岁的李仲唐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著名古琴家吴景略和查阜西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古琴家。给人的感觉冷峻而厚重。

“古琴的文人气质决定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联系。而琴的独特个性,又让它成为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代表。在今天,这种纯中国的古老文化越来越少了。”李仲唐先生心情沉重,他说:“国人不了解古琴,官方不够重视,学琴的人没有出路,这些都是影响古琴发展的重要原因”。

悠悠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在中国众多的乐器里,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古琴一样,如此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根。

“琴是境界很高的艺术,古人无故不撤琴。弹琴的人遇到知音,是一件何等愉悦的事情。”李仲唐先生端坐在书房,言语中带有几分沉重。午后清冷的阳光,静静地洒落在他的身后,阴影处的老人更显得瘦峻。

谈起古琴,李仲唐先生话语明显多了起来。他接着说:“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法宝。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是传统文人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

李老先生的话令我想起了北京奥运开幕式。著名古琴表演艺术家陈雷激的一曲《太古遗音》震惊了国人,更震惊了世界。

对此,李老先生说:“这正是古琴的独特之处。细腻含蓄,不动声色地体现一种恬淡、闲适、虚静、幽远的意境。不需要有其他乐器的配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琴意得之于弦外,言犹尽而意无穷。这是古琴独有的,也是中国独有的。”

李老先生还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早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名句。三千年前,古琴就已经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首选。在孔子的时代,琴乐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

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在中国众多的乐器里,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古琴一样,如此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根。

琴声喑哑:见证一段纷繁的历史

李仲唐先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不是偶然。然而,在他真正与古琴结缘的大半生中,是人生命运的际遇与古琴际遇的交汇,是两者坎坷历程的相融。

“我幼年时家庭比较富裕,当时的西安民间艺术很繁荣,有很多的戏曲社团和表演艺术家。我自己也很喜欢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上小学时就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话剧歌舞活动,对民族音乐有很深的感情。”李仲唐先生说。

1956年,李仲唐先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修古琴演奏和琴学,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古琴专业学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音乐学校的学生,不论什么专业,钢琴是必修课。

“当时我们古琴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京沪古琴大家培养青年助手。那时候有很多社会地位很高的书画家、政治家等爱好古琴,像我的老师查阜西先生就是一例。”李仲唐先生。

李仲唐先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店、琉璃厂都挂着古琴,以名琴居多。那时候弹琴的人多,琴多,琴谱也多。他说:“古琴在这一阶段的盛行,与老一辈古琴家的传承有关。”

“古琴的最低谷,是在文革时期。古琴被看做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到处都在烧琴,成都一夜烧了三卡车古琴,很多古琴家受到牵连,让人心痛。”

李仲唐先生的经历和古琴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61年,李仲唐先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那个年代,政治形势发展极快,李仲唐先生他们已经不能像之前成为著名古琴家的助手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乐团任古琴演奏员,兼任“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的教学工作。1964年4月,调入西安音乐学院,原定接任“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工作,后因故该课停开,改任其他临时工作。

“当时对我的定位是‘保留古琴技术’,但工作却都是与古琴无关的。文革后期,样板戏盛行,我本身对京剧有一定基础,开始了样板戏方面的工作。文革结束后,筹备组成民族音乐研究室(音乐研究所前身),开设了民族音乐概论等课。可以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我一直没有真正地和古琴走到一起。”李仲唐先生说。那时候,他已40多岁。

现状忧心:曲高和寡何时休

传统的东西慢慢被遗忘了,现在音乐学院的学生,有些连古琴和古筝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普通人。来我这里学琴的,都是些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李仲唐先生语

黄昏,暮色凝重。 狭小的书房里,一把古琴静静地躺着。抵不住记者再三邀请,李仲唐先生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

弹琴的时刻是安静的,弹琴的人是安静的,没有静下来的,似乎只有我们这些听琴的人。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听李仲唐先生弹琴,静心品味那宁静而淡逸的音声,那种意蕴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体会。那淡雅的声音,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198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召集全国会古琴的人,尝试恢复古琴。这一年,李仲唐先生48岁。

“恢复是很困难的,但再难也得恢复。”李老先生忆起当时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刘恒之的一番话。

1982年,李仲唐先生受命恢复古琴专业,调入民乐系,专司古琴教研工作。1986年,音乐学院开始招收古琴专业的学生,人数仅限1~2人。大量的学生开选修课。号称古琴制作“西李东裴”的东李——李明忠,就是李仲唐先生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李明忠的女儿李春,是古琴专业的第一个学生。

然而,古琴在音乐学院的发展并不乐观。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的“洋”乐器受到了大家的追捧。中国传统的乐器中,如二胡、古筝等,由于适合与多种乐器配合使用的交响乐,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失落的唯有古琴。它素雅的声音、孤傲的品性,实在不适合掺杂在众多的乐器之中,它天生不是用来表演的,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古琴并不适应商品经济的时代背景。古琴专业招生也越来越困难。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李老先生引用《溪山琴况》后接着说:“其他的音乐文化,往往是旨在娱乐他人。而琴一向是愉己不娱人,这正是琴文化与其他通俗流行文化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的变革,一般音乐文化大多走向商品化和世俗化,而琴文化却能依旧保持其高雅洒脱的气节。这也正是琴文化特殊的地方。”

“年轻人喜爱外来的东西,交响乐、流行音乐。当然,文化应该多元,但在世界范围内,应重视体现民族的东西。”李仲唐先生意味深长地说。

千百年来,古琴独有的哲学意境和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恢宏和纯净精微,它是一种睿智、敏慧、文德集萃的象征。

古琴如古诗词,不是流行音乐。古琴的寂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寂寞。古琴中的一些东西在慢慢失传。这种曲高和寡的尴尬际遇何时能摆脱?

保护古琴:让传统文化世代传承

(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冯骥才语)

民间传统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个磁场、一份承载;对于后来者,则是一种资源、一个基石、一种延续。这种延续,是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保持民族性的必然。

“古琴淡雅,在古代文人以琴来修身养性。在现代喧嚣的城市文明中,古琴就像是一缕清泉,给处在纷扰中的人心灵的纯净感受。古琴在今天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传承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根植于现代文明之中,这种精髓,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同一种理念。这种传统文化本身就应该继承。”陕西师范大学传统文化讲师屈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古琴文化的内涵做了如上的定义。

“国际上研究汉学的专家到中国,必然要买一把古琴回去。不是为了弹琴,仅仅是挂在自己家里。因为古琴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李仲唐先生说,“所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继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3年,古琴的申遗成功,也让久被遗忘的古琴重新引起各界的注意。

“我个人觉得,尽管申遗成功,但社会甚至文化部门并未真正重视起来。古琴保护的呼声还是太弱小了。”李仲唐先生不免有些难过。

古琴被冷落的现状仍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可喜的是,近年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易中天、阎崇年、于丹……2006年至今,教授人气赛明星成为异常热闹的文化景象。虽然有人赞之为“传统文化救星”,有人讥之为“文化奶妈”,但大众突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了新发现却是事实。

“保护古琴,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李仲唐先生语气沉重。“从国家层面上,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和保护。古琴对人文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远见的教育家应该看到这一点。对音乐学院来说,建议将古琴作为学生必修课。特别是对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范生普及古琴,试想中小学的教师能够弹奏古琴、发扬古琴,将对我们的下一代有何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其他文化长处时,必须保留自身的精华和特色。在追求共性的过程中,必须保有自己的特性,已经成为共识。我们期待着古琴那悦耳的乐声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李仲唐图集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