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敬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敬拜,基督教聖經術語。

基督教」一詞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使用時比較混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羅馬公教(Catholic)[1]、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2]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內,也就是英語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狹義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簡介

向神表示崇敬。從亞伯拉罕到以斯拉時代(約主前1900-450)的1,500年裡,古代以色列在敬拜的方式上有許多巨大的改變。亞伯拉罕是居無定所的牧人;神無論在那裡向他顯現,他就在那裡築壇獻祭。在摩西時代,會幕是可以搬移的聖所,給以色列各支派在曠野的旅途中敬拜神。所羅門王用龐大的財寶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存留了300多年,直到主前586年,被巴比倫軍隊毀壞。當猶太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建造了一座新的聖殿,雖然不及以前的那麼輝煌,但至少那裡是猶太人敬拜的中心,一直到了大希律重修聖殿的日子。雖在主後70年,聖殿被羅馬人破壞,但根基仍然保留,且猶太人至今仍在西邊的哭牆祈禱。

如果敬拜的方式會隨着時代和環境而改變,敬拜的心意和中心卻是不改。神向亞伯拉罕啟示,應許他的後裔要承受迦南地為業。亞伯拉罕借着禱告和獻祭,表明了他的信心。在整個聖經時代,聽從神的話、祈禱和獻祭,是敬拜的要素。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斷為以色列人所記念,作為他們立國和有權承受迦南地的根據。

現代人傾向把敬拜限制於在教會中的主日活動。古代的以色列人對敬拜神有更廣泛的觀念;他們一日數次在家中和聖殿裡敬拜,不限於安息日和重大的節期,而且個別家庭和整個國家都一起敬拜。

家庭敬拜

經常默想神律法的重要性,是聖經所強調的。神吩咐他的子民「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7)。神的子民必須將律法教導兒童,且要向他們解釋律法的意義(申六7、20-25);然而,口頭上的提醒只是開始。以色列人把律法的經文寫在家中的門框上。猶太人的習俗把律法的經文寫下來,放在小匣子裡,然後放在門框上,就是舊約吩咐的延續(申六8、9)。在每件外袍的衣角上要有繸子,好提醒織布的人記念遵行神的一切命令(民十五38-40)。

在舊約時代,社會上許多習俗,都有重要的宗教意義。例如,禁止混雜(申二十二9-11)、食物的律法(利十一)和堅持行潔淨的禮(利十五),象徵以色列蒙神呼召作他清潔、成聖的子民。至於吃肉,必先要把血倒出(利十七10-16;申十二15、16)。謹守這些習俗,使以色列人每日都有機會忠心敬拜,且牢記神的恩典和要求。

在飯前、飯後感謝神,是主耶穌和以後的猶太人都照着遵行的習慣(路九16;約六11)。有關這種習慣,要追溯到舊約時代,但聖經沒有明確地提及。不過,聖經有論述個人的祈禱。在舊約時代,偉大的聖賢都是禱告的人,他們為別人的需要代求(創十八23-32;出三十二11-13;撒上十二23;拉九6-15)。但以理每日3次禱告神(但六13),有詩人則在半夜起來讚美神(詩一一九62)。

全家在聖殿中敬拜

每個家庭也定時來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神。在男嬰出生後第八日,要接受割禮,作為以色列一分子的記號;一、兩個月之後,孩子的母親要到聖殿獻祭(利十二;參路二22-24)。

產下羊羔和牛犢的時候也要獻祭。頭生的牛羊要作祭牲獻上(出二十二30)。同樣,農作物方面,收割時第一籃已熟的果子,要獻給神,而在最後,則要把所有收成的十分之一送給祭司,因他們是神的代表(民十八21-32)。申命記二十六章5-15節,記述了一個典型的禱告,適用於這場合。

有時候,人會因着個人的理由,獻上祭牲。在危機中起誓許願,也以獻祭表示其確實(創二十八18-22)。然後當禱告得蒙垂聽,就要獻上第二次的祭(三十五3、14)。患上重病或犯了嚴重罪惡的人,也要獻上贖罪祭(利四,五,十三至十五)。

所有作祭牲的動物,必須是沒有瑕疵的;只有最好的,才配獻給神,而不花獻祭者任何代價的野生動物,就不被神悅納。在舊約時代,人們有義務要獻上十分之一給神,並擺上凡頭生的,所以那時候的敬拜,可以是極其昂貴的。

這類獻祭也頗戲劇化,敬拜者要帶着祭物走到聖殿的院內,站在祭司面前,一手按在祭牲頭上,這樣就是把自己與祭牲認同,並要承認自己的罪或解釋獻祭的理由。然後,敬拜者要把祭牲宰了,且切成塊,交給祭司放在銅壇上焚燒。有些祭祀(燔祭)要求把全只祭牲燒在壇上;而有的則把祭牲的一些肉,分給祭司,其餘的就由敬拜者和家人分享。但每一次,敬拜者要從他自己的羊群中取出祭牲,由他親手宰殺,這些獻祭生動而明確地表明了罪惡的代價和敬拜者的責任。祭牲代表了為敬拜者代死,使敬拜者免死得生。當他宰殺祭牲,他回想他的罪本可使他致死,幸而神預備了一個救法,使他可借着祭牲代死。

全國在聖殿中敬拜

一年中有3次所有成年的男子來到聖殿,慶祝全國性的節期(出二十三17;申十六16):逾越節(4月)、七七節(5月)和住棚節(10月)。若是可能的話,全家就和家中的男人同往;但若是住得離耶路撒冷較遠,他們就只好參加其中一次節期(撒上一3;路二41)。

這些節日非常盛大。數以萬計的人集合在耶路撒冷,他們會住在親屬家裡,或在城外搭棚或帳幕居住。聖殿裡則擠滿了敬拜的人。聖殿詩班頌唱配合節期的詩歌,而祭司和利未人就負責獻上數以百計的祭牲;逾越節獻上的祭牲更多,達數以千計。一群群的敬拜者情緒高昂,載歌載舞。那些比較冷靜的人,則投入歌唱的行列,或只是安靜地禱告。這些重要節日的主調是歡樂,因他們為着以色列人被拯救離開埃及而慶祝。在逾越節,每一個家庭吃烤羊肉和苦菜,以重演他們的祖先在離開埃及之前所吃的最後一餐(出十二)。在住棚節,他們用樹枝搭棚居住7天,藉以記念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40年的日子(利二十三39-43)。這些盛大的節期,提醒他們神怎樣拯救他們脫離埃及為奴的生活,並且神成就他向亞伯拉罕所應許的,把迦南地賜給他們。

這3個節期均為期7天,但全年中有一天是完全不同的,那就是贖罪日。那天,每人要禁食,為自己的罪憂傷,大祭司要為全國認罪,按手在一隻山羊的頭上,然後山羊要被帶到曠野,這象徵百姓的罪得蒙除去(利十六)。

祭司在聖殿敬拜

在節期中,全國都參與敬拜,聖殿的事奉達到最高峰。但每一天,聖殿中的祭司在早上和傍晚都要獻祭;而安息日和每月月初則要額外獻上祭牲。民數記二十八、二十九章列出全年必須獻上的祭。祭司亦要保持金燈台的燈不斷燃點,又要預備餅,放在聖所中精金的桌子上(利二十四),也有聖殿的詩班在獻祭時歌唱(代上二十三30、31)。

聖殿敬拜的結束

第一座聖殿被毀後一段時間,會堂就發展成為公共敬拜的地方。內容很像今天教會的敬拜:只有禱告、讀經和講道,而沒有獻祭。主後70年,重建的聖殿被毀,會堂成為了猶太人唯一公開共同崇拜的地方,就不再有獻祭。這正好與新約時代吻合,因為耶穌是神真正的羔羊(約一29)。感謝他的受死代贖,叫我們無須再獻上祭牲(來十11、12)。舊約的獻祭,表示了耶穌如何使神與人和好(來八5),但基督徒仍然要在公開共同的崇拜中聚集(徒二46、47;來十25)。舊約提供了一個真正敬拜的模式。每一個家庭應該是一個教會,而每一次用餐應有敬拜感恩的行動。每一個家,是神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就當一同聚集,慶賀神從罪惡中把他們救贖出來,且借着基督的受死和復活,賜下新生命。

——Gordon J. Wenham

另參:「讚美」;「禱告/祈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