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战争论》,军事理论经典著作。卡·冯·克劳塞维茨遗著。柏林斐迪南·迪姆勒出版社1832—1834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总参谋部出版局1964—1965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和解放军出版社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再版。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3卷8篇,60余万字。主要内容是探讨战争的本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和战争理论。第1篇分析战争的性质。第2篇讨论战争理论。第3、4、5篇,说明战略要素、战斗和军队。第6、7篇比较并阐述防御和进攻。第8篇研究战争计划并进一步分析战争的性质。书后附有为王太子讲课的提纲。
在战争的性质方面,提出战争包括3个方面:1.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2.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3.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战争象一场赌博,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在分析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时,提出战争产生于政治,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决定于政治。军事观点必须服从政治观点。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整体的一部份。战争就其主要方面说就是政治,但不是外交文书的政治,而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总之,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关于战争的目的与手段问题,指出战争中追求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消灭敌人军队、占领对方领土、入侵或等待敌人进攻等,但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目的。目的多种多样,手段只有一种:战斗。用武器解决问题是最高法则。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是同一意图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关于战争理论,提出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理论原则不是永恒不变的。战争理论不应过多追求肯定的数值,不应只考虑物质因素,不应只考虑单方面的活动。战争理论应是一种考察,应培养指挥官的智力、能力,不是制定出一套供战场使用的公式。战史是最好的老师,应从战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等五类。精神因素及其作用属于第一类,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之比例等属于第二类,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属于第三类,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和道路等地形影响属于第四类,补给手段等属于第五类。书中十分强调精神因素,认为精神因素贯彻于战争始终,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指出战斗是真正的军事活动,其他一切活动都是为它服务的。关于军队,探讨了军队的兵力和编成、军队在战斗外的状态、军队的给养和军队同地形的关系。关于进攻与防御,提出这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转化的。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含有进攻因素。防御不能是单纯的防御,应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防御是一种具有消极目的的较强的作战形式。进攻是一种具有积极目的的较弱的作战形式。在分析防御中,提及民众武装,认为它在战争中起重大作用,象熊熊烈火可破坏敌人的生命线,敌人难以对付。在论述战争计划时,探讨了绝对战争与现实战争问题。
本书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值得重视的观点。本书对军事思想发展曾起重大作用。
作者介绍
卡·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学家。曾在普鲁士总参谋部任职,曾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军参谋长、校长和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参加反拿破仑战争,从事普军军事改革和军事理论、战史研究。去世后,其妻整理出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至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1]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2],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战争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
- ↑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