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恭陵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为唐高宗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墓。陵园座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筑规化工整,长、宽均440米。四面建围墙,辟四门,门外均有石狮一对。神道宽50米,两旁列石雕佣群,封土呈覆斗状。东西现长150米,南北宽130米,现高22米。其东北50米为太子妃裴氏墓,底边长、宽40-50米,现高13米。

目录

文物简介

恭陵位于洛阳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该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

冢为覆斗形,长163米,宽147米,高50米。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


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1]

猝死之谜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之长子。公元675年,李弘随高宗、武则天游幸东都时暴卒,年仅24岁,后被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有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杀的,也有人说他是因病去世的。李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弘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二度入宫后怀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来历。隋末唐初,在道教民众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说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武则天把头胎儿子取名为李弘,无疑对这个孩子寄托甚厚。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经过兵不血刃的宫廷斗争,武则天终于被立为皇后。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是立太子。皇后之子乃为嫡子,按照礼法中“有嫡立嫡,无嫡才可立长”的原则,年仅4岁的李弘被册封为太子。

郭瑜 《春秋左氏传》 弑君 书叹 天地之神 礼记[2]

高宗和武则天在李弘少小时即让他参与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监国。由于李弘为人忠厚,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头痛病日益加重,这给武则天提供了参与政务的更大空间。据史书载,高宗非常信任武则天的政治判断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则天处理。

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李弘死于肺结核。《旧唐书》持的是“病死说”,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为太子之死撰写了悼念文字,其中说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弘刚当太子就得了肺痨(即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体稍好时传位于他,不料太子一听,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视频

恭陵 相关视频

航拍唐太子李弘恭陵
汉安帝恭陵实地拍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