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壽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德壽寺
圖片來自kuaibao

德寿寺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地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原属南苑

历史

德寿寺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四年(1647年),达赖、班禅分别派使节到北京“献金佛、念珠,表颂功德。”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致书问候五世达赖四世班禅,并“敦请”达赖入京。五世达赖覆书答称“许於辰年朝觐。”辰年,即顺治九年(1652年)。[1]

顺治九年三月初七(1652年),五世达赖西藏启程到北京朝觐,满族官员建议顺治帝出京迎接,汉族官员则主张顺治帝在宫中接见。顺治帝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案,于顺治九年冬天以“畋猎”的名义,在南苑和达赖路遇,顺便向其表示欢迎。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帝将南苑的明朝旧衙门提督官署改建为行宫,并在当年他和五世达赖会面之地兴建了德寿寺,以作纪念。[2]

乾隆二十年(1755年),德寿寺发生火灾而烧毁。随后,德寿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为避免火灾,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寿寺重修后,寺内就未居住过喇嘛。[3]

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载:“德寿寺,在永慕寺之东,顺治十五年建,后毁于火,乾隆二十年重修。山门三间,东西二坊,大殿五间,奉释迦佛及阿兰迦舍佛。院内穹碑二,一勒重修碑记,一勒《宝鼎歌》,皆高宗御制也。鼎在殿前。其东西配殿各三间,殿后随墙门内为御书房三楹,乾隆四十五年建。”[4]

乾隆帝每次游幸南海子,都会赴德寿寺瞻礼。尤喜在德寿寺禅房休憩,“偶来兰若幽、颇爱禅房美。”“素爱禅房静,频来有句酬。”乾隆帝共写了20多首关于德寿寺的诗文,其中仅写“德寿寺禅房”的诗文便有7首。德寿寺“而营建特为宏敞,金碧丹垩,蔚然杰构。”寺内“松竹韵虚籁,花药绽春蕊”,乾隆帝称之为“花宫”。\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1780年),逢乾隆帝七旬寿辰。乾隆帝以“夫朕七旬不欲为庆贺繁文,已预颁御旨”,下诏免庆贺致礼。六世班禅得知后,通过章嘉国师主动要求入觐朝贺,获乾隆帝允请。随后,为迎接六世班禅朝贺,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为六世班禅兴建了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仿西藏寺庙风格兴建了宗镜大昭之庙。“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之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釐之诚可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

”同时,乾隆帝还在德寿寺内改建了“御座房三楹”,以接待六世班禅。此外,乾隆帝还开始学习唐古忒语(即藏语)。“昨四十五年,因班禅来谒,兼习唐古忒语。今蒙古及回语已精通,其番语、唐古忒语亦能解名物器数,而尚弗纯熟,未能言达事之始末。”经过近两年,乾隆帝已能基本读懂藏文文件并使用藏语会话。六世班禅进京朝觐,和乾隆帝十分投合,“相看如旧识,会意亦通辞。”乾隆帝乃允六世班禅在德寿寺驻锡讲经。

德寿寺的建筑毁于中华民国初期,主要是遭奉军拆毁,仅存两座穹碑,均为汉白玉质地,螭首龟趺,形制相同,为重修德寿寺时敕建。通高7.50米,龟趺长3.30米、高2.05米,碑身宽1.80米、厚0.93米。碑首有四龙盘顶,碑身的四边有龙云宝珠浮雕。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文。西碑的碑阳刻有乾隆帝所撰《重修德寿寺碑记》和《宝鼎歌》;碑阴刻有乾隆帝御制诗;东侧刻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季春再叠庚子诗韵》;西侧刻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仲春月题德寿寺》诗及其诗注;碑中的诗文记述了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在德寿寺接见六世班禅的史实。两碑是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这两座碑,200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建造了碑亭(历史上两碑并无碑亭),并设置了围护的栏杆。2012年前后,文物保护部门开始对德寿寺进行整体修缮,2012年初期清理工作完成之后,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后续工程。[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