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廖侠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廖侠怀(1903年~1952年)工丑生,在《毒玫瑰》中扮演病院院长而声名大噪。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1]

人物美誉

廖侠怀香港著名粤剧演员。广东新会人。父母早丧,1903年生。12岁即离乡到广州濠畔街鞋店当学徒。后又转卖报纸。从小酷爱粤剧,没钱买票,经常在戏院后台外面听戏或在窗缝中偷看,不久便学会哼几句粤曲。后去新加坡一间工厂当车工,晚上参加当地的工人业余演剧活动,1923年粤剧著名小武靓元亨到新加坡演出,一次偶然机会靓元亨去观看业余工人演戏,他发现廖侠怀有艺术天份而收他为徒弟,改艺名“新蛇仔”。从此,廖侠怀开始了粤剧生涯。

廖侠怀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饮誉省港达20年之久。他是30年代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代表作有《甘地会西施》、《双料龟公》、《花王之女》、《大闹广昌隆》等。他所演的角色有慈禧太后、红娘子、跛子、哑仔、矮仔武大郎、麻疯病人等等,演什么像什么,形成当时著名粤剧五大流派中之一--“廖派”。他也因此有“粤剧名丑生”之称。1952年5月在香港逝世。

第二丑生

20年代后期,广州的“梨园乐”班订廖侠怀回国当第二丑生,因他的嗓子不亮,长相不美且满面麻子而受到冷遇。马师曾与廖侠怀同拜靓元亨为师,马师曾同情师弟的处境,待他合同期满后,即订他到“大罗天”班当第二丑生。

廖腔

在《贼王子》一剧中演黑人王子而初露才华。剧中,他为了突出表现黑人王子被巴格达窃贼盗去飞毡的彷徨心情,精心设计了一段速度爽快、吐字清晰、谐趣而又合乎人物性格的“中板”和“滚花”,观众对这新颖而跳跃的唱腔反映非常强烈,拍手称好,这段唱腔便成为“廖腔”之雏型。继而参加“新景象”班与薛觉先合作,不久遂离开“新景象”,自立门户,并与编者共同写出一批独具风格的喜剧,又与音乐员共同研究创造出风味特异的“廖腔”。“廖腔”近似“马腔”,其特点是节奏明快且一气呵成,附加字多,但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而妙趣横生。

千面笑匠

登上粤剧四大名丑(廖侠怀、半日安,李海泉、叶弗弱)的前列,并排列于粤剧五大流派(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廖侠怀)之末,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 廖腔特色近似马腔,擅长唱(中板)、(滚花)、(木鱼)、(板眼),面部表情尤其丰富。他的首本戏《花王之女》、《大闹广昌隆》,尤其受到观众的好评。20年代末,廖侠怀回到祖国,适逢大革命失败,不久又爆发了抗日战争,廖侠怀编演了《》、《罪上加罪》、《大喊十卖平米》等,于嘻笑怒骂中针砭时弊,曾遭国民党禁演和“大天二”的威胁、恐吓。1948年间在演《六国大封相》时,廖侠怀穿上一件全身是金元券的服装出场,影射国民党腐败无能而使金元券贬值,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演,还被罚港币1000元。廖侠怀认为,为大家出口气,罚1000元也值得。

廖圣人

廖侠怀有“廖圣人”之称,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好色,一生只娶了一个婢女出身的妻子。除了演出外只与编剧和音乐员研究剧本、唱腔,他的爱好有三:看书、看戏、逛街。他未入过学堂,勤奋自学,从书本中吸取知识。他崇拜美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和粤剧名丑姜云侠,经常看他们的戏。除此之外是常驻足于疯人院、小艇、马路边,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因此他所演的角色,不论男、女、老、少、跛、盲、矮、哑,都能入木三分,形神俱备。他反对歪嘴歪脸面谱化的表演,主张以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的真情展现在面部的表演,如《哑仔卖胭脂》中演哑仔,在很长的一段戏中没开口,只凭面部表情来演戏,一般人是不敢演这类角色的,但廖侠怀的表演却获得观众的欢迎,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 廖侠怀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饮誉省港达20年之久。他是30年代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代表作有《甘地会西施》、《双料龟公》、《花王之女》、《大闹广昌隆》等。他所演的角色有慈禧太后、红娘子、跛子、哑仔、矮仔武大郎、麻疯病人等等,演什么像什么,形成当时著名粤剧五大流派中之一——“廖派”。他也因此有“粤剧名丑生”之称。1952年病逝香港。

个人评价

千面笑匠廖侠怀对粤剧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很大的,除了杰出的表演艺术外,他还创作过不少粤剧剧目。如《》,《罪上加罪》、《双料龟公》、《哑仔卖胭脂》、《甘地会西施》等。这些戏都有一定影响,但《甘地会西施》影响最大。从剧名看来,这个戏是颇为荒诞的,似乎是故作惊人之态,意在哗众取宠,追求票房价值。实际上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过去粤剧历史采取盲目否定态度,对这类戏不作具体分析,凭“顾名思义”就判之以罪。《甘地会西施》一剧也一直被当作殖民地化商业化的坏典型看待,“蒙冤”几十年。须知前人的创作是艰辛的,有些还是可贵的,今天我们可不能再采取那种轻狂、草率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剧目了。我们应以科学的方法来公允地评价它们。

民族自尊

廖侠怀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国民党的崇洋媚外政策十分反感。《甘地会西施》一剧就有好几处表现了他的这种可贵的爱国精神。廖侠怀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消极的怨言中,而是积极地去鼓吹改变这种现实。 廖侠怀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剧本人物的塑造上。剧本歌颂西施、范蠡、伍子胥和甘地等爱国英雄。尤其是对西施这个人物的更是推崇备至。廖侠怀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阅读了几本春秋战国的史书,从事重集关于西施的事迹,想编撰一部为西施吐一口气的剧本。”“关于西施的事迹,传说颇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亡吴兴越之后,范大夫把西施要了,泛舟于五湖;另外一说,谓勾践凯旋途中,而狠毒的越国夫人把西施溺毙。若前一说是真,这未免太委屈西施了;若后一说是真,西施的遭遇也太惨酷了,西施当有其无限的苦闷,无限的隐痛。”廖侠怀想通过一个戏来为西施鸣不平,足见他对这位爱国者的敬重和热爱。他还舍弃了范蠡与西施“情根早种”的富于戏剧性的传说,突出了她全心全意为国牺牲的思想。这就一反过往传统戏曲中西施那绰约多姿、凄楚动人的面貌,成为一个胸怀大略的俏佳人。

剧本没有靡靡之音,没有卿卿我我的爱情,更没有廉价的眼泪和庸俗的笑声,却有着严肃的发人深省的救国救民的呐喊。这个戏产生于抗战胜利后不久,当时廖侠怀对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夺取了人民的胜利果实是不满的,对重又陷入半殖民地的国家命运是担忧的,因此他要写一个戏来大声疾呼一下。 廖侠怀能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有一定认识,与他的出身经历有关。他出身贫苦,而且生理有缺陷,饱受社会的凌辱,对旧社会怀有满腔怨愤。他的妻子也是出身贫贱的婢女,他总是在演出的戏里,寻找一切机会针砭时弊。比如他曾经编演了揭露监狱黑暗的粤剧《》,被国民党下令禁演,但他并不屈服,再编一个下集《罪上加罪》。抗战胜利后,金元券贬值,廖侠怀就在《六国大封相》里穿一件用金元券贴成的戏服出场,讥讽挖苦这种不值钱的货币。在《双料龟公》一剧中,他又用大段口白控诉社会不平,怒斥豪富贪官,指出穷苦人民的屈辱和悲剧都是他们造成的。他的这种思想观点几乎在他演出的所有戏里都有所表现。

艺术

在艺术上,这个戏构思独特,手法新颖。《甘地会西施》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而全剧又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若按一般看法,应属于“硬戏”之列,上座率“好晒有限”。但该戏一出来则风靡省港澳。不过有人在惊叹之余,却又说廖老七这是“跑马射蚊——撞彩”。其实是艺术上的“新”,吸引了观众。

这个戏与我们传统戏曲表现手法不同,它的构思充满奇特的浪漫色彩。根据当时一些资料记叙,廖侠怀想写一个西施的戏,但又苦于无从着笔。一天早晨,从报纸上看到了印度革命领袖圣雄甘地逝世的消息,又知道他生平时中国历史素有研究,对我国历代兴亡史迹更感兴趣。廖侠怀陡然产生了一个妙想,排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甘地来到中国,与倾国佳人西施会唔。一个是当代的救国圣雄,一个是复国烈女,环境虽不同,年代又相距久远,但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剧中有两句对话,甘地问西施:“你死去二千多年,何故我能见到你呢?”西施答道:“所谓精神不死嘛!”qinglie精神不死,就是廖侠怀构思此剧的最大依据。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根本不可能相遇的两个人用梦游的办法让他们相会,这确是一件很别致而又有趣味的事。

视频

廖侠怀 相关视频

我自强模仿廖侠怀
粤剧《蝴蝶梦之劈棺》选段,演员情绪到位,感人至深|老倌有戏

参考文献

  1. 千面笑匠廖侠怀 ,中国戏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