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栀 |
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大红栀、山枝子等,常绿灌木,高达2m左右,白花有芳香,花期5~7月,果期8~11月,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山栀
- 外文名: Cape Jasmine Fruit
- 来 源: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果实
- 功 效:清热,泻火,解口干,扭伤
- 界:植物界
- 花:多为白色
- 味道:花香清郁,果实味苦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花单生枝端,芳香;萼管倒圆锥形,有棱,裂片线形,花瓣成旋转卷形排列,花开时成高脚杯状或碟状,5~6裂,初为白色,后变为乳黄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1室。果卵圆形,黄色,为肉质果;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 药材主产浙江、江西、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主要价值
山栀的叶、花、果实及根均能入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
山桅子叶:用于跌打损伤。用鲜叶捣成糊状敷于患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其汁洗疳痔疗,散毒疮。常用鲜品30—120克。
山栀子花:清肺、凉血。用花三朵与蜂蜜少许同煎服,治肺热咳嗽,吐黄痰。用花数片,焙干末吹鼻治鼻血不止。
果实、根:治热性病虚烦不寐、黄鱼、淋病、目赤、咽痛、血痢、衄血、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常用量:干品6—12克或鲜品倍量。山桅果实为黄疸型肝炎要药,常与茵陈、大黄配伍。治扭挫伤,先将振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3—5天更换一次,肿胀明显者隔天换一次,骨
折者不宜使用。凡用于止血,须将根子碾碎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即可使用,称焦根子。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性味归经
苦,寒。
①《本经》: "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 "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外用:研未调敷。
用药忌宜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别 名
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HAO桃(《广雅》)、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处方名
山栀、山栀子、栀子、枝子、支子、生栀子、生山栀、山栀仁、山栀子仁、炒栀子、炒山栀、焦栀、焦栀子、焦山栀、姜栀子、黑栀子、黑山栀、栀子炭等
处方中写栀子、枝子、支子、山栀、山栀子均指生栀子。为原药材去杂质碾碎生用入药者。
炒栀子为净栀子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姜栀子为净栀子用姜汁拌匀,吸干后再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黑栀子又称栀子炭。为净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
蕉栀子为净栀子用大火炒到焦糊色入药者。
商品名
栀子、山栀、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以个小而饱满、干燥、色红黄、完整者为佳。
药用部位
本植物的果实叫山栀子,供药用,其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资源分布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采收与储藏
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拉丁名
药材Fructus Gardeniae原植物 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
炮制方法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考 证
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栀子素(Gardenin)、果胶、鞣质、藏红花素(Crocin)、藏红花酸(Crocetin)、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即格尼泊素-1-葡萄糖甙(Genipin-1-glucoside)〕、格尼泊素-1- β-D-龙胆二糖甙(Genipin-1-β-D-gentiobioside)及小、量的山栀甙(Shanzhiside)。果实含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ede)、京尼平龙胆二糖甙 (genipingentiobioside)、栀子新甙(shazhiside)、栀子酮甙(gardoside)、鸡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ester);尚含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及二种色素,别含水量番红花甙(crocin,gardenin),水解后产生番红花酸(crocetin,gardenidin),还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
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
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2~4.5厘米,粗0.6~1.5~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
①种皮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莆或类圆形,直径64~152μm,壁厚16~32μm,径向壁及内切向壁呈瘤状伸入胞腔内,孔沟较宽,末端常膨大呈钝圆囊状,胞腔及孔沟充满棕色物;断面观类长方形,外切向壁粘液化。
②内果皮石细胞常上下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呈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14~34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方晶,有的并含砂晶。
③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8~16μm,壁较厚,胞腔线形,常含细小草酸钙方晶。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8~33μm,棱角较尖。
⑤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物。⑥束鞘纤维直径13~22μm,壁厚,木华,孔沟较密,有的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
⑦内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最外1列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本品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相关食谱
枝子仁莲子心粥
主料:枝子仁5克(碾成细末),莲子心5克,粳米60克。
做法:先煮粳米,莲子心,待粥将成时,调入枝子仁末和适量白糖稍煮,即可食用。
药用价值:主要治疗遗精湿热下注型:遗精频作、或尿时精液外流,心烦少寐,口苦,小便热赤不爽,小腹及阴部作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枝子菊花茅根粥
主料: 生枝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鲜茅根50克,粳米60克。
做法: 将生枝子、菊花、鲜茅根煎水取汁350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时加适量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鼻出血肝火上逆型:鼻衄、头痛、目赤、口甘咽干、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枝子薏仁粥
主料: 枝子10克,木通10克,银花15克,薏苡仁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将枝子、木通、银花加水750毫升,煎取汁500毫升,用药汁与薏苡仁同煮成粥,熟时调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1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痤疮湿热型:皮疹色鲜红或伴有脓疱,小便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
枝子仁粥
主料
枝子仁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6克,粳米60克。
做法
先将前3味药水煎,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食,每日2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急性鼻窦炎肝经郁热型:鼻涕稠黄而臭,鼻腔粘膜红肿较甚,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
视频
参考文献
- ↑ 山栀的功效作用:凉血止血 泻火除烦 泄热利湿,推荐这个食疗方,中医科医生马小丽,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