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龍山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龍山風景名勝區
別名 方山

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1]

中文名稱:天龍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太原市西南36公里

海 拔:1700米

占 地:185公頃

景區特點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占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0%;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景區主要景點

天龍寺

寺院坐落在天龍山半山腰一塊平地上,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清代改稱聖壽寺。寺內殿宇高大、石碑矗立。中軸線上現有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鐘樓位於寺院的東部,內有明鑄大鐘,重萬餘斤。鐘聲雄渾沉鬱,悠揚數十里。[2]

寺前古松蒼勁虬曲,樹高2米餘,樹徑60厘米,樹冠巨大,狀如華蓋,樹下蔽蔭面積約達200平方米。枝條按逆時針方向水平生長,層疊穿插,好像虬龍盤旋狂舞,意欲騰起,因此譽名為蟠龍松。

天龍寺,清代改稱聖壽寺,始建於北齊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脅侍諸像,雕技甚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閻軍火毀,幾成廢墟。天龍寺,是解放後復原重建或遷建的。除寺門兩側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佛外,其餘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從晉祠北大寺村遷移來的明初重建的北齊崇福寺大殿。殿內供釋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右為應身怫,是釋迦牟尼佛。

寺的東側有鐘樓,後部有禪堂院、九蓮洞,是僧尼的修禪處與宅院。寺的西側有北漢建的千佛樓,樓已毀,存珍貴的《千佛樓碑記》石刻。寺周散存十餘通記事碑石,記載着寺的興廢。寺前有蟠龍松,勢若游龍,形似華蓋,老樹新枝,層層穿結,若靜似動,情趣盎然,樹高僅三米,面積卻有200多平方米。樹下置石桌石凳,與寺周的商業攤點和新建的天龍山莊,構成一組休閒、食宿的生活場所。「虬柏蟠空」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有東、西兩峰,東峰叫「仙岩山」,西峰稱「大佛山」,雙峰對峙,風采獨具。在兩峰南坡的山腰間,開鑿25個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13個窟,除第11窟面東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說排名為第六位,可惜後來被盜,至今仍有150餘件作品流落海外。

視頻

航拍太原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

參考來源

  1. [https://www.meipian.cn/ywc8bz8 天龍山], 美篇網,2017-12-08
  2. 踏訪天龍山, 黃河新聞網,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