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全名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1]

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谔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

目录

简介

薛定谔出生于一个手工业主的家庭,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谔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1898年薛定谔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 1911年,薛定谔在维也纳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他先是作为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Franz Serafin Exner)的助手,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了10篇论文和1篇为物理学手册撰写的关于电介质的评论。 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 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

1914年,薛定谔获得了大学教师资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薛定谔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曾经担任要塞炮兵军官,不过薛定谔更喜欢在闲暇时间研究理论物理。1920年,薛定谔移居耶拿,担任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 1926年1—6月,他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

1927年薛定谔移居柏林,接替马克斯·普朗克担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了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在那儿,他感受到了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气氛。当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他的同事维克托·维斯科普夫。在纳粹党1933年夺取政权后,薛定谔决定离开德国移居英国牛津,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