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图片来自takungpao

南京大屠杀的总死亡人数在中国及日本史学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陆军从上海开赴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尽管继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后有大量中国战俘和平民遭到屠杀,但具体死亡人数仍然不明。自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学术著作出版以来,估算大屠杀的大致死亡人数一直是学术辩论的主要议题。

历史学家提出了范围不等的数字,但除了对证据的不同解释外,在界定大屠杀的范围以及判定谁属于“大屠杀遇难者”方面依然困难重重。认为大屠杀发生的地理范围更大以及持续时间更长的学者往往对“大屠杀遇难者”的划分更为广泛,他们一般对死亡人数的估计较大。例如,历史学家秦郁彦估计的死亡人数为4万,他称南京大屠杀仅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初发生在南京城,只有平民和解除武装的战俘应被列为“大屠杀遇难者”。相反地,历史学家Tokushi Kasahara估计的死亡人数接近20万,他论证道南京大屠杀于1937年12月4日至1938年3月底发生在南京及周边农村地区,一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士兵应与平民战俘一起被列为“大屠杀遇难者”。

加拿大日裔学者若林正认为,目前最可靠且被广泛认可的南京大屠杀死亡数据是4万至20万之间,尽管日本修正主义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 分别对此提出了更低和更高的数字。

早期估计

南京大屠杀发生一周内,国际上出现了首次报道,对总死亡人数的第一次估计刊登于1938年1月24日的《新中国日报》。澳大利亚记者哈罗德·约翰·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哈罗德·田伯烈在其著作《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声称有30万平民被杀害。然而,田伯烈这一数字来源于法国人道主义者饶家驹神父,大屠杀发生时他在上海,所以这也可能包括淞沪会战的平民伤亡。田伯烈在同年晚些时候出版的《日军在华暴行》(Japanese Terror In China)一书中给出了第二次估计,他援引“一名大学外籍教员”的说法指出“近4万手无寸铁的人在南京城内或城墙附近死亡”。这一信息的来源为定居南京的美国人迈纳·舍尔·贝德士,贝德士在计算中使用了红卍字会的埋葬记录。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两个估计常常被记者和媒体引用。例如, 埃德加·斯诺在他1941年出版的著作《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中称在南京有4万2千人遭到屠杀,在南京与上海总共有30万人遭到屠杀,这显然是基于这些估计。1944年电影《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指出有4万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

另一个早期的估计出自中华民国国营的中央通讯社,其在1938年2月报道日本曾在南京屠杀了6-7万战俘。同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声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两万名平民。不过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在1942年的一次演讲中将这一数字提升至“超过20万”。1938年, 中国共产党红军公布总死亡人数为4万2千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德国负责人约翰·拉贝估计有5-6万中国人在南京遭到屠杀,不过这一估计包括军事人员伤亡和平民屠杀。

1945年中日战事结束后,这些估计又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所取代。后者公布的死亡人数超过30万,法庭也记录了包括43万在内的其他估计。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总结的大屠杀受害者为15.5万,不过在对松井石根将军的判决中这一数字被修改为“超过10万人”。然而,这些审判中控方并未下多大功夫来验证他们对死亡人数估计的准确性,大量可疑且现已不足信的数据被两个法庭采纳。

第一位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进行学术性估计的是日本历史学家洞富雄,他在1967年的著作《近代战史之谜》(近代戦史の谜)中主张的死亡数字为20万。从那时起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一直是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们讨论的主要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