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颶風信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號颶風信號 |
---|
|
十號颶風信號(英語:Hurricane Signal No. 10),一般市民俗稱為十號風球,為香港天文台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低一級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香港自1917年創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至今,此信號已知曾發出26次。
最近一次十號颶風信號於2018年9月16日上午9時40分發出,當時香港受到超強颱風山竹正面吹襲。
意義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一般表示颱風的中心已經正面吹襲(一般來說是颱風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範圍內),甚或預料將會橫過香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區之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220公里。
天文台發出十號信號後,颱風中心可能非常接近甚至掠過香港市中心。當風眼經過香港上空時,風雨減弱,雲層轉薄,甚至出現短暫陽光,晚上還有機會可看見星星,但切勿以為危機已過而有所鬆懈,因惡劣天氣將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重臨。颱風過後香港吹偏南風,風力及雨勢可能比先前更強。受地形影響,颱風中心掠過香港的位置將影響香港的風力。如颱風中心在香港南面掠過,香港由東北風漸轉東南風,香港處於熱帶氣旋的危險半圓內,廣泛地區當風,如果遇上快速移動的熱帶氣旋風力會更強,再加上當時熱帶氣旋仍未登陸,甚至可能增強,影響最大;相反如颱風中心在香港北面掠過,香港由西北風漸轉西南風,香港處於熱帶氣旋的可航半圓內,如果遇上快速移動的熱帶氣旋風力會較低,而且熱帶氣旋已經登陸及開始減弱,風力受阻。
特別之處
與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不同,十號颶風信號並無風向之分(類似三號和九號信號),發出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預警甚至不會提前宣佈[1][2]便發出十號信號。當此信號取消後,香港天文台會直接改發八號信號而非九號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即表示颱風的中心已非常接近香港,隨着香港進入風眼附近的中心密集雲團,雨勢將會增大;但礙於風力已達至極高水平,雨點大多呈橫向型而非直落地面,較難直落雨量計內(雨量計是直立,包括天文台採用的「翻斗式雨量計」及「虹橋式雨量計」)。設立暴雨警告後,首次使天文台發出的十號信號颱風約克及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只導致天文台同時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3]而非黑色暴雨警告信號,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及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吹襲期間亦只同時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反之,影響香港風力較弱之熱帶氣旋較易帶來暴雨,特別是盛夏在香港東面東登的熱帶氣旋,因為熱帶氣旋登陸後會引入西南氣流。
另外,在初秋的季節,在香港南面遠距離掠過的熱帶氣旋,因為熱帶氣旋的暖濕東南風會與廣東沿岸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可能在珠江口輻合,有利暴雨出現,如2016年10月令天文台發出三號信號的超強颱風莎莉嘉,風暴遠離後,天文台翌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更是有紀錄以來首次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及錄得最高10月份天文台一小時降雨量78.7毫米。
歷史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源於1884年,最初的信號並沒有數字之分,只以鼓形、倒三角形、圓形及三角形信號表示熱帶氣旋在香港300海里以外/之內及香港所承受之清勁或強風/烈風風向,一般於海港內懸掛颱風信號向輪船示警,當預料一個颱風即將或現正正面吹襲香港時則會鳴風槍代表颶風信號,亦即現今十號颶風信號的雛型。1907年改為鳴炮警告、懸掛黑十字風球及於晚間亮起三號風燈(紅綠紅)。1917年開始以數字1至7號編排信號,七號信號是當時最高的信號,代表香港風力已達或將達颶風程度。1931年,七號信號改為十號信號,代表颶風抵埗。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間,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精簡風球信號,二號風球以朝上三角形▲(藍藍)顯示,表示香港將吹起烈風或以上風力(即今8至10號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天文台指,颶風的範圍,主要是在繞著風眼附近的環形地帶(即眼壁或眼牆),因此發出十號信號的其中一項先決條件,是一股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在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內掠過,也就是所謂「正面吹襲」香港;但即使如此,不是所有正面吹襲香港的颱風或以上強度熱帶氣旋,也能帶來十號信號。
而信號由1907年至今,一直以十字形15px表示。
香港於亞洲東部的漫長海岸線上只是一個極其渺小的目標,縱使平均每年有15個(1961年-2010年平均)颱風在中國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4],香港自1946年至今,只有16個颱風或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導致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中14個颱風都是由西太平洋生成進入南海影響香港,即是每70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發出十號信號。
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經多次懸掛十號颶風信號。1960年至1964年間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較特別,由於該年出現強烈拉尼娜現象,在副熱帶高壓脊偏強下,令熱帶氣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海,因此該年香港受到5個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正面吹襲,當中颱風露比和黛蒂令天文台於年內兩度懸掛十號信號,為戰後唯一一次,並與1923及1911年共同創下一年內2次颶風信號的第三多紀錄。
在這段忙碌的日子過後,十號信號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3至4年一次。進入1980及90年代,能正面吹襲而帶來十號信號香港的颱風已大為減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漸趨頻密,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間共有32個熱帶氣旋正面襲港,平均每年1.07個,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時未達颱風或以上級別所以沒有發出十號信號),近代的十號信號,除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外,都有一個共通點,是熱帶氣旋在較接近呂宋形成,但進入南海後,受惠南海水溫高或沒有明顯的引導氣流致在熱帶氣旋短暫滯留,使熱帶氣旋能吸取積存在海上大量能量而爆發增強至颱風或以上級別所致,這都是預報強度及路徑時的一大挑戰;1999年襲港的颱風約克與上次十號信號相隔達16年,同時又是最後一次在戶外以鋼球懸掛的十號信號、以及1931年改制後發出時間最長之十號信號。
2000年代更沒有熱帶氣旋能令天文台發出十號信號,直至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的吹襲,天文台才再度發出十號信號,也與前一次發出十號的約克相隔了13年之久。另外,在90年代及2000年代,最高信號為九號信號的次數分別為2次及3次,主要是因為颱風進入香港50公里內登陸時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在香港東面登陸所致,因此不用發出十號信號。此後十號信號出現次數再次轉趨頻密,僅5年後的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便令香港天文台再次發出十號信號,翌年超強颱風山竹更導致繼1960至1962年之後,56年以來天文台首次需要連續兩年發出十號信號。2010年代共發出三次十號颶風信號,是自1970年代以來最多。
判斷發出因素
香港天文台會判斷其颶風範圍大小、颶風風力能維持多久、颱風路線是否接近香港等等的因素去考慮是否發出此最高信號,因此縱使曾有不少颱風近距離掠過甚至正面吹襲香港,可能因為臨門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受地形影響出現不規則移動路徑及風力分佈,也只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在香港東面登陸的熱帶氣旋,更可能只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香港天文台亦會按實際情況而不會盲目跟從鄰近地區已發出的信號級別。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由於發出信號的最終決定權在台長手中,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一旦決定發出十號信號,時任天文台台長便需簽署文件及於電腦輸入確認密碼作實[5][6]。
另外,天文台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亦因此隨後被天文台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參考文獻
-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 ↑ ()1999年9月16日九號風球改掛十號風球. 香港無綫電視.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12日).
-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 ↑ ()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香港天文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7).
- ↑ ()《氣象萬千》部份片段(第1分30秒講述天文台台長需要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填寫及簽署專屬表格). 香港電台電視部. [2016-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5).
- ↑ 天文台的日與夜 – 十號風球(相中的台長岑智明正輸入密碼確認發出十號信號).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