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天文台

圖片來自stealjobs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英語:Increasing Gale Or Storm Signal No. 9)為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中第二高的信號,僅次於十號颶風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九號風球,表示天文台預測風力將較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顯著加強。香港自1917年創立此信號起至今只曾發出51次。

最近一次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於2020年8月19日凌晨1時半發出,當時香港受到颱風海高斯正面吹襲。

定義

烈風或暴風的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

根據香港天文台於1997年印製的漁民作業天氣資料卡,九號信號的意義詳述為「預料持續風力會在數小時內增至每小時88至117公里的時候,將會懸掛此信號」,意味着香港持續風力會顯著增強到最少達暴風程度。若天文台預測香港境內的海平面風力將會達至颶風程度並有可能發出十號信號的情況下,才會發出九號信號;即使持續吹暴風,若預測風力不會增強至颶風程度,天文台只會維持八號信號[1]

歷史

1917年,皇家香港天文台首次設立相等於現時九號信號的「六號風球」,代表烈風將增強,為可能懸掛最高信號作準備。1931年,六號信號改為九號,自此九號信號一直沿用至今。1917年8月,天文台首次懸掛烈風增強信號。進入1920年代,颱風頻繁襲港,創下至今最多九號信號的年代,共達10次;其中1923年創下最多九號信號的年份,達4次。1929年的己巳年颱風首次由八號信號直接改掛十號信號,而省略九號信號,最後一次由八號直升至十號信號則為1957年9月颱風姬羅莉亞。歷來最長的九號信號為1922年7月壬戌風災,生效長達24.5小時;1931年改制後最長則為2008年颱風鸚鵡,生效11小時;最短則為1979年颱風荷貝,僅懸掛25分鐘便改掛十號信號。

香港天文台曾把本警告稱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及「九號暴風增強信號」。而九號信號現今的正式名稱是「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2],表示烈風或暴風的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香港天文台在業務上使用這個名字時可能稍有出入。九號信號由設立至今,一直以上下相對的兩個三角形表示。2001年及以前,九號信號的晚間燈號為「綠綠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