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疙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刺疙瘩 |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無明顯主根,不定根多數,直徑2毫米。莖單生或2—3條莖成簇生,被稀疏蛛絲毛,基部被密厚的棕色的纖維狀撕裂的柄基,通常有長分枝。基生葉線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達33厘米,寬達3厘米,羽狀淺裂或深裂,基部漸狹成長或短葉柄,柄基擴大;側裂片約10對,三角形,通常邊緣不等大2或3刺齒,齒頂針刺褐色或淡黃色,長3—4毫米或稍短,齒緣無針刺、少針刺或小針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刺疙瘩
- 學名; Olgaea tangutic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菜薊族 Cynareae
- 亞族;飛廉亞族 Carduinae
- 屬;蝟菊屬 Olgaea
- 組;翼莖組 Sect. Pterocaulon Iljin
- 種;刺疙瘩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陝西、河北、內蒙古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無明顯主根,不定根多數,直徑2毫米。
莖單生或2-3條莖成簇生,被稀疏蛛絲毛,基部被密厚的棕色的纖維狀撕裂的柄基,通常有長分枝。
基生葉線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達33厘米,寬達3厘米,羽狀淺裂或深裂,基部漸狹成長或短葉柄,柄基擴大;側裂片約10對,三角形,通常邊緣不等大2或3刺齒,齒頂針刺褐色或淡黃色,長3-4毫米或稍短,齒緣無針刺、少針刺或小針刺;有時基生葉不呈明顯的羽狀分裂,中下部邊緣2-3個三角形刺齒為一組而稀疏排列,齒端有針刺,齒組之間無針刺或幾無針刺,上部邊緣2-3針刺為一組,稀疏排列。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等樣分裂或邊緣具等樣的刺齒或針刺;最上部莖葉或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葉最小,長三角形,邊緣針刺。
全部莖葉基部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翼,不包翼緣針刺寬達1厘米,翼緣有三角刺齒,齒頂有長針刺,齒緣有短針刺或無針刺。全部葉及莖翼質地堅硬,革質,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有光澤,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絨毛。
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疏鬆排列,不成明顯的傘房花序,或4-5個集生於莖端,而花序梗短。總苞鍾狀,無毛,直徑3-4厘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長三角形,長5-10毫米,寬1-1.5毫米;中層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1.7厘米,寬1-1.5毫米;內層線形,長2.3厘米,寬不足1毫米,外面被稠密的順向貼伏的微糙毛。
全部苞片頂端針刺狀漸尖,外層短漸尖,內層及中層長漸尖,中外層邊緣針刺狀緣毛,中外層苞片上部平展或反折。小花紫色或藍紫色,花冠長2.7厘米,檐部長1厘米,5裂,裂片線形,長達5毫米,細管部長1.7厘米。
瘦果楔狀長橢圓形,長6毫米,寬2.2毫米,淡黃白色,有淺棕色色斑,頂端截形,果緣邊緣有大小不等的尖齒。冠毛多層,褐色或淺土紅色,不等長,向內層較長;冠毛剛毛糙毛狀,長達1.5厘米,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外層向頂端漸細,內層向頂端稍粗扁。 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山谷灌叢或草坡、河灘地及荒地或農田中,海拔1200---2000米。[1]
分布範圍
分布甘肅(海源、定西、合水等)、陝西(靖邊、白水等)、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
主要價值
植物文化
命名來源:(甘肅)[Not.Syst.Herb.Hort.Bot.Petrop. 3: 144. 1922]
參考文獻
- ↑ 平昌「刺疙瘩」變身「搖錢樹」 惹遊客叫「麻麻」」,四川新聞網,2017-06-18
- ↑ 下東鄉6000畝青花椒喜迎豐收 「刺疙瘩」變身搖錢樹」,遂寧新聞網, 2019-07-11
- ↑ 霑益:五拐村委會刺梨發展之路「刺疙瘩變金疙瘩」」,霑益發布V,19-0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