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以貌取人,汉语成语,读音是yǐ mào qǔ rén, 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意思是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和才能。[1]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示例】: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4《封常清传》:“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
2.清·李汝珍《镜花缘》18回:“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
3.郭沫若《涂家埠》:“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 ”
相关词语
【反义词】:量才录用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不论是什么原因,孔子曾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以貌取人”是指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事物。
视频
成语故事 第219集 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