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亨利·萊特·哈葛德

亨利·萊特·哈葛德
圖片來自gerenjianli

亨利·萊特·哈葛德爵士,KBE(Sir Henry Rider Haggard,1856年6月22日-1925年5月14日),英國小說家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受歡迎的小說家,以浪漫的愛情與驚險的冒險故事為題材,代表作為《所羅門王的寶藏》。林紓最常翻譯哈葛德的小說。哈葛德常年住在非洲,擔任過南非納塔爾省省長祕書。

目录

写作生涯

哈葛德一共寫了五十七部小說。他的小说最著名的为《所罗门王的宝藏》(King Solomon's Mines)及续集《艾伦·夸特梅因》(Allan Quatermain),和《》(She, 舊譯《三千年豔屍記》)以及续集《阿霞》(Ayesha),霸道冒险小说设置在争夺非洲的背景下。其他的作品还包括《百合娜达》(Nada the Lily,舊譯《鬼山狼侠传》)和 《埃司兰情侠传》 (Eric Brighteyes)。

林紓一共翻譯了哈葛德小說二十五部,其中有兩部未刊。林紓說哈氏之書,“多荒渺不可稽詰”。他的作品《迦因小傳》在英國文學史上並沒受到關注,文筆生硬,只是一部二流的小說,卻因為迦因被壞人誘姦生了一個私生子的情節,在中國造成極大轟動[1];林譯小說較原文優美動人,使得《迦因小傳》在中國廣為流行,人人爭讀,足見林紓的古文功力之深厚。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談到《迦因小傳》,將其與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相提並論。

虽然他的小说描写往往带有殖民主义的成见,但是在描绘土著人的时候带有不寻常程度的同情。小说中的非洲人往往为英雄角色,虽然主角是典型的欧洲人,但是并非一成不变。哈葛德还描写农业和社会改革,部分灵感来自他在非洲的经历,也基于他在欧洲看到的情况。在他生命末期,他和他的朋友魯德亞德·吉卜林坚决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由于观点共同,他们在1889年吉卜林抵达伦敦后成为好友,并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參考文獻

  1. 鲁迅在《祝中俄文字之外交》说“后来林琴南大译英国哈葛德的小说了,我们又看见了伦敦小姐之缠绵和非洲野蛮之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