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
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于阗政权。
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简介
于阗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
于阗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
于阗人民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印度、伊朗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
【于阗(梵Ku-stana,藏Li-yul,汉yú-tián)】
西域古王国名。即今新疆省和阗(和田)县。又作于填、于置、于殿、于窴 [2] 等。印度人称之为cKustana(屈丹),玄奘音译为瞿萨旦那,意译作地乳。西藏人则称离余国(Lih-yul)。
依《大唐西域记》所载,此国俗称涣那,诸胡谓之豁旦,匈奴人谓之于遁。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五别出迦罗沙摩之称。地滨和阗河,南有昆仑山,北接塔克剌麻罕沙漠,是西域南道中最大的绿洲。
位当天山南路、西域南道之要道,西经莎车(叶尔羌)、朅盘陀(塔什库尔干),可通往北印度或睹货罗(古代大夏)。
气候和畅,植物种类多且繁茂。盛产宝玉,自古即以出产美玉而驰名中外。原住民为雅利安人种的一支,使用属于印欧语系的方言和阗语。
历史
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代),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之要冲。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建立后,归属汉朝,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县。
东汉初,为莎车所吞并。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贵族广德立为王,灭莎车,服从于阗。十六年(73年),汉军司马班超至于阗,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于阗都出兵相助。时南道诸国,唯于阗、鄯善强大。
公元129年,于阗王放前杀扜弥王兴,自立其子为扜弥王。132年,敦煌太守徐由遣疏勒王臣磐发两万人击破于阗,立扜弥王兴的宗人成国为王。
175年,于阗王安国复攻扜弥,杀其王,扜弥国死者甚众。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扜弥侍子定兴为王,时扜弥国只余千人。从此扜弥国一蹶不振,终被于阗所并。
于阗兼并了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等城郭。遂成为“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的强国,《后汉书》记其国“领户32000,人口83000,胜兵30000余人”,疆域大致包括当代的和田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向中原王朝进贡。又兼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等国。西晋时,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北魏年间,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渐衰。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
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进占于阗。咸亨四年(673年),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亲自入唐,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下辖6城10羁縻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⑧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并派军长期驻扎。
唐玄宗天宝年间,尉迟胜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禄山起兵叛乱,尉迟胜自率兵赴中原之难,乱平后,终老长安。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唐授尉迟曜兼四镇节度副使,并管理本国事。他率领当地民众与唐镇守军一起戍守于阗。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当代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
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公元848年,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吐蕃在河西、陇右、西域各地的统治遂告瓦解。于阗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桎梏。9世纪末叶,于阗开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交往。
公元938年,后晋朝廷册封李圣天(912-966年在位)为“大宝于阗国王”之后,“大宝于阗国”遂成为10世纪中叶于阗国正式的国号。于阗国的疆域,东北延伸到今若羌附近,隔车尔臣河与仲云部相望;南部抵昆仑山,与吐蕃接壤;西北近喀什。
公元960年,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40年的宗教战争(喀喇汗于阗战争)。
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虽然在穆斯林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玉素甫•卡迪尔汗时期,喀喇汗王朝最终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
关于于阗国灭亡的确切时间,史无明载,应在993和1009年之间。因为在和田文书中有公元993年“甘州可汗与于阗王书”,说明当时于阗还没有灭国;据《宋史•于阗传》记载,1009年,于阗黑韩王派遣回鹘人罗厮温等前往中原朝贡,说明此时于阗已经亡国。
于阗在黑汗王朝的统治下,语言和人种逐渐回鹘化,并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后经蒙古察合台后王、叶尔羌汗国及和卓回王的统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图,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
民国改县。今人口约四十万,汉人不少,市区建设日趋现代化,但缺乏民族色彩。
传说
蚕丝传入于阗的传说,著名佛教旅行家玄奘法师在瞿萨旦那国(古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附近)听到的一段传说:瞿国原无蚕桑,听说东邻小国已有蚕桑丝织,便遣使东国求获蚕桑种子,但被东国君主回绝,并严令关守,禁止蚕桑种出关。瞿国无计可施,便谦恭备礼与东国求亲。东国君主为了睦邻友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瞿国国王派使迎亲时,嘱咐迎亲者密告东国公主,瞿国没有蚕桑丝绸生产,请公主自带蚕桑种子来完婚,今后方能自制丝绸服饰。公主离开东国时,将蚕桑种子密藏于头上的帽子内,出境时,守将搜遍了所带物品,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从而使桑树和蚕种带入了瞿国。 [1]
于阗建国的传说
在汉、藏史籍和敦煌壁画中都有于阗建国的传说,这些传说都与佛教相关。
如《于阗国授记》中说,建立于阗国的人是被阿育王抛弃的王子,他被汉王菩萨收为义子,长大后西奔,建于阗国。当时,印度大臣耶舍也被驱逐。一天他俩相遇,为争夺领土两人即将开战,多闻天和吉祥天女前来化解他们的矛盾。后来,耶舍和汉王的义子分别在白玉河的上下游居住,而中游则为中原、印度臣民共居。
文物
近世因中亚的探险风气渐盛,此地的佛教遗迹及许多珍贵资料也陆续被发掘出土。斯坦因与伯希和曾在敦煌千佛洞发现数部由和阗语写成的佛教经典及文书,其中,佛教经典有《大乘无量寿经》(又名《无量寿宗要经》)、《金刚般若经》、《金光明经》、《一百五十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此处也曾发现用印度俗语写成的古写本,其文字包括月氏时代的梵书、古代的佉卢虱吒文字。此外,于其东北的沙漠中,发现许多寺院堂塔遗址,以及古代的壁画、塑像、铸像、钱货、什器、日常用具等,对研究古代于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名胜
于阗国的佛寺遗址,以拉瓦克寺址较为重要。该寺迹乃1900年由斯坦因所发掘,为一座方形建筑物,中央构筑基座,基座上建圆塔,塔周绕有圆形步廊式礼拜道,礼拜道周壁塑有八十余躯立佛像,像间又穿插有佛、菩萨、天王像及乘鹅车的月天像。
其建造年代,大致被推定为公元五世纪。巨大的塔式建筑物和高大的立佛塑像,显示该寺中存在着佛塔崇拜与造像崇拜并行的现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