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乾安

(重新導向自 乾安县)

乾安縣隸屬松原市,地處東經123°21′16″-124°22′50″,北緯44°37′47″-45°18 ′08″,位於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以南,屬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階地,有「乾安台地」之稱。與前郭縣、長嶺縣通榆縣大安縣接壤。乾安縣國土面積3616.6平方公里,轄6個鎮、4鄉,有164個村,296個自然屯,總人口30萬(2012年)。政府駐地乾安鎮。

乾安縣也是中國僅有的一個村鎮地名稱謂用《千字文》依序擇字取名的縣,形成了一道國內獨一無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與區劃景觀,素有「井字荒」之稱。著名的景點有大布蘇泥林,2005年8月晉升為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國土資源部批准為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1]

目錄

位置境域

乾安縣位於松花江、嫩江匯合處以南,屬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階地。地處東經123°21′16″-124°22′50″,北緯44°37′47″-45°18′08″,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分別與前郭縣、長嶺縣、通榆縣、大安縣接壤。全縣幅員面積3616.6平方公里。

地名文化

乾安縣也是中國僅有的一個村鎮地名稱謂用《千字文》依序擇字取名的縣[2],形成了一道國內獨一無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與區劃景觀。它以地名的方式,既保留和傳送了傳統儒家啟蒙文化的精粹,又因襲了中國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區劃模式,素有「井字荒」之舊稱的乾安縣,把一部《千字文》工工整整地寫在36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縣名源起

清朝,乾安地域為內蒙古哲里木盟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領地。光緒末年清政府在此設分防照磨,隸屬於洮南府。民國初年乾安地域由突泉設治委員管轄。當時境內大部分土地都是沒有開墾的荒地,人煙稀少。後來因關內農民來此墾荒的越來越多,1924年(民國十三年),在本縣境內設蒙荒局招墾。1926年(民國十五年),吉林省省長張作相和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哲里木盟盟長齊默特色木丕勒磋商,成立設治局,派官吏大面積勘測荒地出租。1927年(民國十六年),籌建縣城。1928年(民國十七年)定名「乾安」,1933年,設治局升縣,縣城設在長發屯。

長發屯是縣境內略偏東北的一個大屯子,舊屯址在今乾安鎮東南1.5公里。當年設縣起名時,因該地土名「長發屯」,故取駐地名首字「長」;又因全縣設「井」時,按《千字文》順序排列,長發屯恰好在「伐字井」屯基上,所以再湊上個「伐」字,故乾安縣最初擬定縣名為「長伐縣」。但因「伐」字有砍、攻打、爭戰、干戈之意,又有自誇之意;加上當時乾安縣境內有土匪騷擾,人心不安,故而沒有採用。另一種方案是:因縣境位于吉林省西北方,與八卦順序中的「乾」方位相吻合。在八卦圖中分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其中乾代表天,在左上方,也就是說乾安占西北,屬「乾」方。當時乾安境內時有土匪,所以再用一個「安」字,兼有借地安民之意。把這兩個字聯起來,寓意吉林省西北平安。《增訂吉林地理紀要》中也有記載:「縣境位省垣西北屬於乾方故曰乾安,並有借蒙地以安民之意」。

《千字文》和「井」字村

設治之前,乾安縣的村屯有以屯主為名的、以職務為名的、以地形為名的,也有的是蒙語地名。乾安縣從最初招墾時起,便把全縣地域有計劃地劃分成3公里見方的單位,稱「井」,每井又分成36個方,每方45垧地。全縣共計有整井274個,破井(即界邊不成正方形的)35個,共有土地472770垧。蒙荒局把這些土地陸續租給前來開墾的農民,由於租佃的荒地不斷增多,而很多荒地上新建的聚落卻連個名也沒有,無論是對於政府管理,還是民間交往都十分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省長張作相採納了一個奇特的地名命名辦法,將全縣地域從北往南,從東至西,按照《千字文》的順序逐個井命名,每個井取《千字文》中的一個字,然後再綴上「字井」二字,如「讓字井」、「天字井」、「地字井」、「元字井」等等。民國十五年(1926年),按勘放總局第一號布告,全縣統一確定了新地名。「字井」兩字,相當於今天的「村」、「屯」。按「井」字的字型來看,與古代的井田也有類似之處。乾安縣當年效仿古代的做法,故而也稱之為「井」。當時在每井之內築成集團村落,周圍還築起高牆,以防匪患。

中國歷史上這種由官方主持大面積地進行地名命名工作的情況比較少見。當年乾安縣大面積招墾,在荒原上一下子湧現出眾多屯子,都急待取名,這樣就出現了這種歷史上罕見的規劃地名群。乾安縣這樣為村屯命名,好找好記,又較穩定,至今已有80多年。

視頻

乾安 相關視頻

乾安縣萬人背誦《千字文》,獲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證!
乾安縣萬人背誦《千字文》,獲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