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卿是秦漢時期的中央政府九個主要的官職,通常也以此來表示整個朝廷。
歷史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後,聽從李斯建議,建立了以皇帝為尊,以三公九卿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權制。
九卿分別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為九卿之首)、朗中令(領導宮廷侍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少數民族與外交事務)、宗正(分管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賦稅徭役)、少府(負責宮廷財政與皇室手工業製造)。
魏晉起,九卿職任轉輕,政務轉由尚書台諸曹辦理。梁武帝在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春卿:太常卿、宗正卿、司農卿
夏卿:太府卿、少府卿、太僕卿
秋卿:衛尉卿、廷尉卿、大匠卿
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隋朝恢復九卿制度。隋唐五代迄於宋,九卿基本上為遷轉之官,位秩很高但沒有實際職務。唯宗正一職迄清而不廢。
明朝,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上林苑卿、尚寶司卿為「小九卿」[1]。
清朝,九卿泛指六部尚書之外的獨立官署的長官,但沒有明確的範圍;另稱宗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為「小九卿」。《日下舊聞考·官署》:「其同班序產,翰林七品有小九卿六品之上,宮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宮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講讀學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
相關信息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明確了我國的中央集權制[2]。另外,很明確的可以看出九卿中的部分官職原來都只是負責皇帝家務的奴僕,可是卻紛紛擔任起了處理國家最高要務的職責,這也暴露出了皇帝制度建立之初,皇帝家事、國事不分的粗糙之處。
自秦起始至兩晉,各個封建王朝都是以三公九卿製作為基本的中央官制構架,直至隋文帝創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結束。但事實上,三省六部制仍收到三公九卿制的影響。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視頻
九卿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九卿,中國華文教育網,2013-04-25
- ↑ 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官職「三公九卿」的來龍去脈 ,搜狐,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