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是中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

截至2014年7月,研究所有职工约1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下辖7个研究单位,拥有在学研究生470余人、在站博士后[1]50余人。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职工约1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张宗烨、柴之芳、陈和生、王贻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陈森玉

科研成就

成果概况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1978年——2014年,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16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7年1月5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社会服务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1992年至2012年来累计支持了全国9155个用户、3200个课题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2]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学术期刊

《中国物理C》

《中国物理C》(原《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为专业性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月刊。

《中国物理C》(英文刊)发表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探测器,相关电子学和实验方法、加速器及同步辐射等学科在理论、实验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

《中国物理C》被中国国内所有相关的权威性检索刊物列为重点检索对象,在国际上,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Search),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物理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 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主要检索系统收录。

该刊在2002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国家期刊奖中的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曾在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1990年、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在1992年与1997年国家科委组织支持的评比中,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均获二等奖。

《现代物理知识》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隶属于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学会分会,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该刊创刊于1976年,原名《高能物理》。1989年1月,更名为《现代物理知识》。其内容也由高能物理拓展到高能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以及与物理学相交叉的其他学科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高能所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特色

高能所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强势科研领域:第一是粒子物理研究,包括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和中微子实验、核电子学和探测技术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理论等;第二是先进加速器技术,包括高亮度电子加速器技术、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第三是先进射线技术,包括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实验平台、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应用、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在学研究生470余人、在站博士后50余人。

截至2010年11月,该所历史上有3篇学位论文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作者分别是余文飞(导师:李惕碚,2000年度)、丰伟悦(导师:柴之芳,2001年度)和张毅。另有2篇论文分别在2008年度(作者:庄胥爱)和2009年度(作者:唐军)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粒子天体中心张毅(导师胡红波)的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粒子天体中心的陈燕梅(导师王建民)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实验物理中心的钱森(导师王贻芳)、理论物理室的王伟(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理论物理室的王玉明(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