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倒西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成語信息

東倒西歪
bái jū guò xì

中文名稱 :東倒西歪

外文名稱 :East invertedwest crooked

讀音 :dōng dǎo xī wāi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雜亂無章一團亂麻亂七八糟

反義詞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出 處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

體 裁成語

釋 義 :指行走不穩,身不由主。

結構 :聯合式

拼音代碼 :ddxw

東倒西歪 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dōng dǎo xī wāi ,釋義:意為身不由己,傾斜不穩。或者是有的倒,有的歪。可形容物體傾斜不牢固, 建築物等破舊不牢固。 也釋義:1、搖晃欲倒的樣子。2、傾倒零落的樣子

成語

東倒西歪

拼音

dōng dǎo xī wāi

基本解釋

  • ①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 ②有的倒,有的歪。也形容物體傾斜不牢固, 建築物等破舊不牢固

引證解釋

1、搖晃欲倒的樣子。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哎,卻原來醉醺醺東倒西歪。」

元·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

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雖然帶著五七分酒,卻裝做十分醉的,前顛後偃,東倒西歪。」

《醒世恆言》卷二十九:「家人們不知為甚,嚇得東倒西歪,兒啼女哭,沒奔一頭處。」[1]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兩個丫鬟被纏不過,勉強吃了,各不勝酒力,東倒西歪。」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當下,虔婆前後共吃了幾大杯,吃的乜乜斜斜、東倒西歪。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時過午夜,在車輪有節奏的飛轉聲中,車廂里的旅客多半東倒西歪地睡去了。」

2、傾倒零落的樣子。

施耐庵《水滸》第四十四回《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早被那大漢一拳一個,都打的東倒西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三回:「子期使侍衛阻之。熊宜僚用手一拉,侍衛東倒西歪,二人徑入殿中。」

《封神演義》第九十六回:「層圍木柵撞得東倒西歪,鐵騎連車沖得七橫八豎。」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整齊

歇後語: 不倒翁;纏腳婦女走道;二醉漢睡覺;不倒翁坐大車;破廟的菩薩。[2]

例句: 麥穗被風兒吹得東倒西歪。

相關視頻

小品:小碎包袱大雷子,程野丫蛋讓觀眾樂得東倒西歪!這叫實力!

參考文獻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