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叉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叉蕨(拉丁学名:Tectaria subtriphylla (Hook. et Arn.) Cop.)是叉蕨科叉蕨属的植物。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联结处,在侧脉间有不整齐的2至多行;囊群盖圆肾形,坚膜质,棕色,脱落。分布于印度台湾、波利尼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云南广西海南贵州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45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河边密林下阴湿处、生山地以及岩石上。

  • 中文学名:三叉蕨
  • 拉丁学名:Tectaria subtriphylla (Hook. et Arn.) Cop.
  • 二名法:Tectaria subtriphylla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 纲:蕨纲 Filicopsida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Leptosporangiatidae
  • 目:真蕨目 Eufilicales
  • 科:叉蕨科 Aspidiaceae
  • 属:叉蕨属 Tectaria
  • 种:三叉蕨
  • 分布区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 组:多果组 Sect. Myriocarpos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先端长渐尖,全缘,膜质,褐棕色。叶近生;叶柄长20-40厘米,基部粗约3毫米,深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全部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二型: 不育叶三角状五角形,长25-35厘米,基部宽20-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心形,一回羽状,能育叶与不育叶形状相似但各部均缩狭;顶生羽片三角形,长15-20厘米,基部宽约15厘米,基部楔形而下延,两侧羽裂,基部一对裂片最长;侧生羽片1-2对,对生,稍斜向上,间隔1.5-2.5厘米,基部一对柄长约1厘米,向上部的近无柄;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三角披针形至三角形,长约15厘米,基部宽约1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至浅心形,其两侧有1对近平展的披针形小裂片,边缘有波状圆裂片;第二对羽片椭圆披针形,长10-12厘米,基部宽3-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而稍与叶轴合生,全缘或有浅波状的圆裂片。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的内藏小脉,两面均明显而稍隆起,下面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侧脉稍曲折,下面隆起并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纸质,干后褐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缘疏被同样的睫毛;叶轴及羽轴禾秆色,上面均被有关节的短毛,羽轴下面密被开展的有关节的淡棕色长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联结处,在侧脉间有不整齐的2至多行;囊群盖圆肾形,坚膜质,棕色,脱落。染色体2n=160。[1]

主要价值

本种根状茎提取的淀粉称蕨粉,供食用,根状茎的纤维可制绳缆,能耐水湿,嫩叶可食,称蕨菜;全株均入药,驱风湿、利尿、解热,又可作驱虫剂。[2]

生长环境

生山地或河边密林下阴湿处或岩石上,海拔100-450米。

分布范围

产地台湾(台北、南投、嘉义、高雄、平东、台东)、福建(南靖)、广东(高要,鼎湖山、博罗,罗浮山、南海,西樵山、英德,滑水山、广州,白云山、乐昌、翁源、怀集、顺德、新兴、茂名、汕头、宝安、恩平)、海南(海口、万宁、陵水,尖山、昌江,佳切山、定安,毛祥山、儋县,沙煲山,红毛山、临高,莲花山、乐东,尖峰岭、崖县,南岭)、广西(武鸣,大明山、横县、藤县)、贵州(荔波)、云南(屏边,大围山)。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亦产之。模式标本产地:广东(珠江口沿海岛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