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麗君 鄉間的年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鄉間的年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間的年事》中國當代作家馬麗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間的年事

商鋪傳出的絲絲縷縷喜慶的旋律,街上行色匆匆來往購物的人們,乍然響起的爆竹的硝味,多麼熟悉的場景,多麼倏忽的流逝,年,就這樣悄然而近了。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在迷離繽紛的燈影里,我遙想兒時對年的熱切嚮往,以及空氣里氤氳着的那股濃濃的年味。

小時候,年的氣息是從祖母顫微微的身影中蔓延開來的。一進臘月,祖母就忙開了。先是讓父親把舊的整錢換成一沓五毛、一塊的嶄新的紙幣,小心地用紙包好,壓在炕席下。接着再挎一篩子的海帶去泉邊洗,我眼看着那乾枯褐色的東西在泉水的滋潤下,慢慢舒展成油油的翠綠,天雖冷,泉邊的水草卻長得很嫩,泉上還有熱氣在升騰,祖母洗菜,我就把手伸進溫熱的泉水玩水草,聽三三兩兩同在洗菜的鄉親們說笑。訂做的豆腐取回來了,還熱着,祖母說足有半坨。大鍋就支在院裡,柴火架起來了,祖母把豆腐切片投入油鍋,畢畢剝剝聲中油煙四起,待兩面焦黃時,祖母用笊籬撈起,傍晚時分,油煎豆腐片堆滿了篩子,能吃整個正月。同時,母親用煤火細煮的海帶絲也熟了,晾在笸籮里待干。父親找出攢下的春聯書,將紅紙疊好裁開,倒墨執筆,求對聯的鄉鄰說笑着,父親點上一支煙,就開始寫對聯了,在煙霧繚繞中,對聯也寫完晾乾了。

祖母還將大塊的豬肉切片,用鐵鍋煎炒,加入海帶慢燉,最後分盛在幾個盆罐里,放在最冷的東屋,炒菜時挖一勺加入即可。隨吃隨放,能長 時間放置。這是一種祖輩流傳的吃法。

很長一段日子,自家的小院,四鄰八舍的瓦房、窯洞,甚至鄉間的小路,都瀰漫在油煎豆腐、海帶燉肉的香氣之中。

臘月二十三,送敬奉的神靈上天;臘月二十四,全家翻掃,清除灰塵污垢。之後,家家戶戶就忙着炸「細果」(家鄉過年時的傳統食品,可作供品,多用來待客),這可是個大工程。清早一睜眼就見祖母和母親在和面,一盆是白面,放雞蛋、蘇打、鹽等,一盆是要用熟透的柿子來和的,母親把柿子剝皮盛放在盆里,就招呼我和弟弟幫着揀柿漿內的籽,那是透明、軟而筋道的一瓣瓣的薄片,如今我也不能準確說出它的稱呼。柿漿必須擇淨才能和出光滑的面來,祖母和母親和好的柿子面有着柿紅的顏色和特有的甜味。她把白面和柿面各切一塊,疊在一起擀成均勻的薄片,再切成紅白相間的細絲,幾根合在一起,手指一繞就是一個「細果」。父親已把大鍋的油燒沸,我和弟弟端着簸箕出出進進,炸好的細果已堆得小山一樣,空氣都變成甜絲絲的了。祖母把新炸的細果分出一碗供在灶邊,說是供俸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爺(現在想起來,這真是一種善良的迷信),再分出更多的裝袋子密封,等初一、十五時上香用作供品,然後才讓饞嘴的我們吃。甜鹹相間、又酥又脆的「細果」被我和弟弟拿出去和小夥伴們換着吃,相同的做法,各家做出來的味兒卻不同。除了細果,祖母和母親還要用擀好的麵皮做風箏、花車等油果子,不過這些是來點綴的,並不及細果好吃。

忙完了,年也到了。大年三十晚上,祖母和母親包餃子,父親領着我和弟弟貼對聯,除了所有的屋子,還要給祖母經營的雞舍貼上「雞肥蛋多」,給院中的石榴樹貼上「枝繁葉茂」或「果實纍纍」。十二點的鐘聲一敲,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就響徹了整個山村。每個年末的晚上我都不想睡,最終還是睡實,直到被窗外燃柏樹枝的聲音和閃爍的火焰驚醒。這是家鄉的傳統習慣,有祈福的意味,家家都在初一凌晨點燃柏枝,熊熊的火光把漆黑的夜空都照亮了,還有一股特別的清香。我和弟弟就在這柏樹的煙光火味中給本家親戚的長者送餃子,剛出鍋的餃子熱氣騰騰,不是很好端,我們要費很大的勁,交替着端,才能平安送到,磕頭領了壓歲錢後,我們又端着空碗高高興興回家。背着饅頭走親戚從初二開始直到十五以前才結束。

正月十五要鬧花燈、走「燈山」的。祖母戴着老花鏡在一堆彩紙上描好花樣、剪好,用玉米秸插好燈的骨架,打好漿糊,一片一片地粘上,還要掛上皺紋紙紮成的各色紙花,綴上穗子。做過白菜燈和蘿蔔燈。十五晚上,八音會一吹,各家各戶就出一個人挑着自家做的燈遊街,最後集合在戲台下,掛燈評比。然後,全村的老少就隨着八音會進入「燈山」,燈山其實是按流傳下來的圖紙用木樁圍成的一個迷宮,入口也是出口。每根木樁上都點着蠟燭,四面有彩紙裝飾,還有柏枝花燈裝成的彩門。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走「燈山」會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直到現在,我仍清晰地記得當時在喧鬧的鑼鼓聲中、在搖曳的燭光里隨着人流慢慢走「燈山」的情形。

多少年的歲月流逝,多少年的物是人非,我在年的回眸里,回味鄉間的年事,回味那一個個充滿溫情的細節,依然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激盪、翻騰,讓那些溜光溢彩的街燈黯然,讓那些流行前線的服飾失色。[1]

作者簡介

作者,馬麗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