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茂華 懷抱夢想的跋涉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懷抱夢想的跋涉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 懷抱夢想的跋涉者》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懷抱夢想的跋涉者

一、走路帶風的人

臘月二十三,2019年1月28日。離除夕只有七天,我去三峽大學採訪楊學林教授。快過年了,人們都去西陵廟會採辦年貨,楊學林教授卻是從外地出差剛剛回到宜昌。我去時與他約好,他開車在三峽大學接待中心和我見面。在我心目中,從書本和影視上看到的教授形象,多半是西裝革履、金絲眼鏡的樣子。我猜想,楊學林教授該是怎樣一個風度翩翩的學者呢?

他看見我站在接待中心大門口,趕緊下車,笑着給我打招呼。雖然楊學林教授行色匆匆,但神態很是和善。他個子中等偏高,面容消瘦,站着的姿態是講壇上那種隨意親和而又腰板繃緊的樣子。我想這倒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怎樣的身份?在他公布的個人簡歷上,有着這樣一些記載:楊學林,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固態離子學會副秘書長,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宜昌市優秀市管專家,現任三峽大學材料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儲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新型石墨材料研究院院長等職。

當然,他還有很多其它頭銜。那天,楊學林教授邀我坐在副駕位,帶我去他的測試中心。我注意到他的頭髮不算厚實,而且還有幾根灰白頭髮摻雜其中,很明顯是沒有經過刻意打理的。他戴着一副普通近視眼鏡,顯得很樸實。我們上車就交談起來,他的聲音清晰並不洪亮,只是講話時那種邊說邊思考、一板一眼的風格,很適合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這次採訪很順利,大概是因為我們在生活經歷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一見如故、傾心而談,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覺得他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追夢的人。他就像他研究的那些礦石,普通而平凡,但充滿了能量。 過完年以後,2019年2月24日,已經是正月二十,學校正好開學,我又到三峽大學進行第二次採訪。我邀請青年教師李濤、王龍和研究生馬迪、宋凡、王吉青,開了一個座談會。我請他們說一說,楊學林教授在教學和科研中,有沒有一些故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作為楊教授的學生,他的工作和為人對你有怎樣的影響?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他的形象嗎?

有個學生脫口而出:「楊老師走路帶風!」我很欣賞這句話,生動,形象,是引導我們了解楊學林教授的一把鑰匙。接着,座談會上,五位師生一個接一個發言,圍繞楊學林教授的工作和生活,形成了一個信息豐富的氣場。 就這樣,臘月正月,在採訪楊學林教授的活動中,楊教授的優秀事跡一次次激活了我的思維力,寫作思路豁然開闊。我看見他懷抱夢想、腳踏實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不停頓地跋涉着、開拓着。我拿起筆來,頓時,就有了一條小溪流進長江的感覺。於是,我追尋着楊學林教授的夢想和足跡,且訪且錄,且行且遠。

二、把夢留在峽江

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楊學林的故事,是從一個放牛娃到大學教授的故事。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我們這個社會和時代,不斷變遷發展的縮影。可以說,一回頭,他就望見了故鄉的山水,曾經躺過的堤坡,放過的牛;金燦燦的油菜花,在春天開遍田野。

1973年3月,楊學林出生於湖北省均縣。這個地方原屬丹江口市,現歸十堰市管轄。老家在武當山鎮,翻過山就是丹江口水庫。12歲以前,他一直生活在農村。上學的時候,天麻麻亮就起來,帶着乾糧,翻三座山走到學校。師資力量太差,連漢語拼音也不會,幾年下來,楊學林成了個野小子。

每天放學回來,或者節假日,楊學林就牽着一頭牛四處放牧。山坡上,小河邊,他和牛成了好朋友。牛吃草時,他把草帽蓋在臉上睡懶覺;牛喝水時,他跟牛說話聊天。那一段放牛娃的生活,做夢也想不到以後會上大學、會成為大學老師。而且,在科研和教學中,他被人們稱為一頭「實幹的牛,拓荒的牛。」現在想起來真有意思,不知這跟他當過放牛娃有沒有關係。

楊學林的父母都是葛洲壩工人,父親小學文化,母親是個文盲,1970年就來到宜昌。楊學林12歲那年,也就是1985年,父母把他從老家帶到了宜昌葛洲壩。可是,放牛娃玩慣了的野小子,哪個學校也不肯收他。後來是葛洲壩六中附小的一位老師,同意他作為插班生旁聽,他才有了從四年級起步讀書的機會。談起當時的情況,楊學林教授充滿感激之情,他告訴我:「來宜昌後,那個讓我旁聽的老師,對我個人成長影響極大,他是我讀書改變命運的引路人。」

他始終記得葛洲壩,感恩葛洲壩。1997年從長江電力學院本科畢業後,他回到葛洲壩,任職於葛洲壩高級中學。當了四年教師後,他先後就讀於中南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就讀於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無論碩士還有博士,他的專業都是材料物理與化學。2007年,五月的鮮花開遍大地,楊學林不忘初心,毅然回到宜昌,加入三峽大學從事材料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2010年晉升副教授,2013年破格晉升教授。一路上有過歡樂也有過痛苦,他終於走進人生的春天,講述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轉眼間,他從畢業至今,來到三峽大學快12年了。當初是個三十來歲的青年,風華正茂,滿腔抱負。如今是個四十來歲的父親,兒子讀初三了,一米八的個子,家庭和事業與時俱進。他愛人張老師和他在同一個學校,兩口子都是教授、博士生導師。由於忙,沒有時間在家做飯。人們經常看到他們兩口子帶着兒子,在南院食堂吃飯,一家人其樂融融。

不管怎麼變,楊學林教授的初衷不改。三峽大學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對宜昌有感恩之情。他說:「我們不願走。父母在這裡,對這裡有真感情。換任何一個地方,工作環境都會受到影響。我選擇留在宜昌,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十幾年來,楊學林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搭建了三峽大學新型能源材料實驗室,率先在宜昌地區從事新型鋰離子電池材料相關的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發揮宜昌區域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高新技術產業。楊學林教授說:「新能源行業是一種希望,而我們新能源團隊則是一群追夢者。」踏着追夢者的腳印,我們跟隨楊教授一起,走進新能源領域,去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三、風景這邊獨好

我是個科盲,需要科普。尤其在這個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通道,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驛站,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的高科技時代,發展新能源的意義非同尋常。楊學林教授如數家譜,為我講述了高科技時代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的各種問題。他給我上了一堂深入淺出的科普課,也使我對他的科研對象有了一定的認知。

我們通常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包含的天然資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積而來,是一次能源。隨着人類的不斷開採,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紀將被開採殆盡。從另一方面看,由於化石能源的使用過程中會新增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同時可能產生一些有污染的煙氣,威脅全球生態。因此,發展新能源和節能減排的任務都非常迫切。

那麼,什麼是新能源,發展新能源所要用到的關鍵材料有哪些呢?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包括發電(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燃料電池、生物質量和核聚變能等)與儲能(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全釩液流電池)兩大領域。楊學林教授目前主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鋰離子電池。他反覆強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既是整個能源供應系統的有效補充手段,也是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措施,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最終能源選擇。」

當然,要發展新能源,就離不開新能源材料。目前主要的新能源材料有:核聚變堆材料、高能推進劑、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氫能源材料、超導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其它新能源(如風能、地熱)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和生態環境材料的出現,給能源和環境的矛盾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近年來,宜昌市引導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轉型,新能源材料產業將成為宜昌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對轉型發展成效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2007年開始,楊學林教授牽頭組建了三峽大學新型能源材料實驗室,率先在宜昌地區從事新型鋰離子電池材料研究工作。通過對宜昌石墨開採及利用現狀的調研,他率先提出了將宜昌石墨應用於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領域的思路,打破了宜昌石墨以低附加值石墨製品為主的現狀。2010年至今,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在天然石墨改性及新型石墨基複合負極材料研發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開發的異取向球形石墨技術,將球形石墨收率提高了30%,得到的新型負極材料容量,突破了商品化石墨負極材料的容量極限。

此外,針對宜昌磷鐵資源特點,開展的高性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將活化石墨化為特殊碳源,巧妙解決了碳熱還原法製備磷酸鐵鋰工藝中,包覆碳石墨化度難以提高的技術難題。得到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可經受大電流(60C)循環衝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他們正與企業合作,推動該項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作為一個跋涉者和實踐者,楊學林教授在行走中捕捉和探索新能源及其新材料。在他的視野中,這個領域氣象萬千雲蒸霞蔚。他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這條路上,風雨兼程、砥礪前行。

四、熊熊地釋放着能量

那天下午,青年教師李濤帶我去參觀了他們的實驗室。我看見許多科研設備和儀器,那台像鍋爐一樣的全自動高溫石墨爐,可以燒到3000度,需要配備冷卻裝置以保護爐體。特別是測試能力領先的7台電池測試系統,共有560個測試通道,一排排紅燈像一朵朵盛開的紅梅花,向我們報告着春天的訊息。

想當初,創業艱難。楊學林教授回憶實驗室創建時,幾多辛苦都付之一笑,卻對學校和學院的支持充滿感激。他說:「當時三峽大學沒有這個研究方向,而我是一個新來的博士,學校為我提供資金,開設新的研究方向,這是非常難得的!」新型能源材料課題組,就從兩間空蕩蕩的實驗室揚帆起航。

還記得,創業初期,他們還沒有高溫燒結爐,爐管是楊學林教授自己從上海帶來的,其它的材料如陶瓷爐膛、不鏽鋼外殼等,都是他三番五次到夷陵長江大橋附近的建材市場買來後配製的。沒有程序控制系統,他們只能熬夜堅守,全憑手動控溫。這樣簡陋的設備,一旦冷卻水出現問題,高溫石墨爐就會出現嚴重安全隱患。那是2008年冬天,下大雪,很冷。冷卻水系統在二樓的樓頂,必須定時查看。楊學林教授在三天兩夜的時間裡,一直陪着學生們在實驗室輪流值夜。正是這樣一種堅持不懈、一絲不苟、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的精神,使楊學林教授和他的團隊克難攻關、一路高歌奮進。

科學實驗必須講究科學精神,楊學林教授不僅以身作則,而且言傳身教,他的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給他團隊中每個人都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青年教師李濤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天平稱重的故事。2010年,李濤剛剛進入實驗室,對所有設備儀器都很陌生。開始,只是幫師兄做實驗,洗洗燒杯之類物品。有天午飯後去實驗室,正好碰到楊學林教授幫某企業做實驗。楊學林教授看他不熟悉設備儀器,就親自教他怎樣使用天平怎樣稱重。楊學林教授說:「精確稱量是做實驗的前提。只有做好精確稱量,才能精確控制各成分的比例,才能預測實驗結果的準確度。從而判斷實驗結果,指導下一步實驗。」

說完此話,楊學林教授就一步一步為他演示了稱重要點:稱量勺子要洗乾淨,只能勺尖接觸樣品,開始時少取一點樣品,估測樣品質量,再多次取樣品,逐漸接近目標質量。尤其要謹慎勿超過,一點點地加量。勺子在天平中稍微傾斜,用左手輕輕碰手背,讓樣品輕輕滑落,直到稱量完成。有一次,李濤感覺稱量很精確了,但沒有達到重量,就想偷一下懶,把稱量樣品悄悄取走。楊學林教授發現後及時制止了他的行動,要他重新再稱到準確值,並且一再告誡:「做事要踏實,做科研一定要嚴謹。」正是在楊學林教授的科學精神的培養下,因為研究成果突出,實驗室青年教師入職後很快就能順利拿到國家級科研項目。目前已有4名教師均成功申報1項國家基金,實驗室已步入有設備、有經費的良性循環發展階段。楊學林教授想象着未來將會出現的更加美麗的風景,充滿信心和希望地對我說:「面對困難我們想到的是堅持,面對未知我們勇敢的去嘗試。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在的一個熱門專業,一個技術先進的專業實驗室,我們堅持了很久,嘗試了很多。我們漸漸孕育了一種我們新能源材料人的精神:這種新材料,如一種社會新動力,行業新能量,正在熊熊地釋放着能量。」

五、辦公室的燈光

老師的奉獻,學生的愛戴,就像一首歌,來自兩個方面的二重唱,和諧而優美,在春風中蕩漾,傳得很遠很遠。

2017年暑期開學前夕,楊學林教授照例給學生們開動員會,鼓勵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研究生王吉青坐在前面,他發現楊學林教授似乎又老了一點,兩鬢多了些白髮。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楊老師整個暑假都沒休息,一直在為實驗室的基金奔波。轉眼,2018年8月,他去上海參加「全國固態離子學會議」,參會前有很多猶豫,因為報名費、食宿費、車旅費,加起來是一筆巨大開支。楊學林教授看出了他的心思,大手一揮說:「你們放心去參加會議,費用全包了。」而且,王吉青將自己的研究內容以海報形式參展,又由於楊老師的行業影響力和海報本身質量而被評為優秀海報。喜訊傳來,王吉青從內心感到溫暖和幸運。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科研和教學不可偏廢,而兩者兼顧卻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辦公室與實驗室便成了楊學林教授的半個家。學生們一般上午8點去實驗室,而楊學林教授一直都比學生到得早。學生夏冬冬回憶,有一次他寫了論文初稿在晚上9點發給楊老師,臨走時他看見楊老師辦公室的燈還亮着。等到凌晨時,夏冬冬收到楊老師的回覆,讓他早上7點到辦公室去。第二天早上,夏冬冬來到楊學林教授的辦公室,發現10多頁的論文初稿被楊老師大改了一遍,每一頁都是密密麻麻的批註。夏冬冬這件事引起我的聯想,我想這哪裡是密密麻麻的批註,分明是一盞一盞的燈火,照亮了夜空。

楊學林教授對學生的關心還不止停留在學業上,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上他也絕不放鬆。在擔任學生班主任期間,他時常深入學生寢室了解班級情況,常常晚上抽時間來到寢室與學生聊天。研究生馬迪舉例說:「記得有一次他去寢室,有個同學在玩遊戲。他看到了,並不是劈頭蓋臉地批評一頓,而是很痛心地語重心長地開導那個同學。他說:「雖然大學生活是很快樂的,但還是要把時間用在刀刃上。除了學習,可以去健身,去參加社團活動,去練習更多的文化技能。大學四年,你應該充實你自己,不要讓大好青春沉迷在遊戲之中。」這些親人般的話語,就跟一顆石子投進池塘,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一圈圈漣漪。

宋凡在讀研究生時,習慣把所有實驗數據和測試數據都完成後,再把它們全部整理出來。然而,他在企業投報的崗位是研發崗。楊學林教授根據自己多年與企業合作的經驗,堅持細節決定成敗,於是勸導宋凡改變習慣。尤其在企業研發部的崗位,測得的數據對後面的工作具有指導意義。階段性的工作沒完成就等於沒有時效性,所以一有數據,就必須馬上分析整理出來。他幫助學生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這將會使學生一輩子受益。

作為三峽大學新能源材料學科帶頭人,楊學林教授組織制定了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實驗室建設規劃,為新能源產業人才創新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他指導的本科生中有4人獲得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指導的碩士研究生中有2人獲得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3人進入中科院或985高校攻讀博士學位,10餘人進入我國頂尖級新能源企業(時代新能源、貝特瑞、上海杉杉、東莞新能源、億緯鋰能等)從事研發工作。

桃李芬芳滿天下,這是當老師的驕傲和幸福,也是做學生的自豪和幸運。每一朵花,都沐浴過春風雨露,還沐浴過校園裡的辦公室明亮的燈光。

六、讓我們盪起雙槳

有一首歌唱道: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陽光灑在海面上,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那麼,楊學林教授的「雙槳」是什麼呢?是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學校的「雙服務」辦學理念:服務水電行業,服務地方經濟。他以新型能源材料實驗室為平台,將產、學、研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灑滿陽光的路。

歐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產品試生產期間,因不具備磷酸鐵鋰材料測試能力而求助於三峽大學。楊學林教授組織大量人力、物力,為歐賽公司幾百個批次的樣品進行測試,並及時將測試分析結果反饋到公司,用於生產工藝參數調整,為歐賽公司紮根宜昌並迅速成長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中科恆達石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僅是一家石墨採選、石墨密閉產品加工企業,高附加值產品缺乏嚴重製約了企業發展。2009年以來,楊學林教授在大量調研和實驗基礎上,為恆達公司提出了以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主攻方向的產品研發思路。之後,又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在超細天然石墨微粉利用、球形石墨水系包覆、以及新型高容量石墨基複合負極材料研發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工作先後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湖北省科技廳等部門的專項經費支持。研究成果獲得多項國家技術發明專利,並被評為「湖北高校科技轉化十大成果提名獎」,其中水溶性包覆製備石墨負極材料技術已建成一條200噸/年生產線,為企業獲得經濟效益800餘萬元。在與楊學林教授研發團隊合作過程中,恆達公司已逐漸成長為國內唯一的一家集石墨採選、精深加工和科技研發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同時,中科恆達與三峽大學聯合,申報並獲批宜昌市特種材料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新型石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石墨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現了宜昌地區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這不僅為校企雙方在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嶄新平台,也為我國石墨產業創新支撐平台建設、促進宜昌區域經濟持續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正是由於楊學林教授因地制宜、發揮宜昌區域資源優勢、服務行業、開拓創新所取得的成就,他被新聞媒體稱作「三芯教授」。哪三芯?開拓者之芯,鋰電之芯,人師之芯。追夢鋰電作「三芯」,展示了楊學林教授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風采。

他不僅自己帶頭實踐,而且還推薦團隊人員與企業親密合作。2016年,楊學林教授指導並推薦向鵬和陳衛豐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向鵬老師與湖北戈壁佳公司開展良好合作,既幫該公司解決了企業生產難題,又拓寬了自己的科研範圍。陳衛豐老師在與紅旗電纜廠合作中,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服務於企業,從實踐中增長了才幹。三峽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書記唐培育是這樣評價楊學林教授的:「他這個人細緻,很有韌性,做事力求盡善盡美。」正是這種細緻堅韌、盡善盡美的追求,凝聚起新能源材料人跋涉追夢的精神

在新能源新材料的科研領域,楊學林教授可謂此中翹楚。他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意識,更有一種身體力行的家國情懷。他是一個懷抱夢想的跋涉者,用夢想塑造自己的生活,用腳步丈量夢想的距離。他的故事,實際上是整個時代背景下個體生命的詩章,展現了蓬勃而豐沛的生命力。願楊學林教授在這條金光大道上越走越遠。[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