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聖米歇爾山,又稱聖彌額爾山,(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又譯為勒蒙聖米歇爾(法語:Le Mont-Saint-Michel,法語發音:[l m s mil]),是法國著名古蹟和天主教朝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歷史悠久,自然風光優美。1979年,聖米歇爾山及海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聖山由法國國家古蹟中心負責維護修繕與管理。[1]

Le Mont st michel

聖米歇爾山所在的聖馬洛海灣是一片灘涂,潮汐不斷地將沉積物衝上岸,使得聖米歇爾山成為了一座孤島,只有漲潮時才形成島嶼,而退潮時通過灘涂與大陸聯通,頗具神秘色彩。這也是聖米歇爾山之所以如此受遊客歡迎的原因之一。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聖米歇爾山 外文名稱 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
地理位置 法國芒什省諾曼底 氣候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占地面積 1000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候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建議遊玩時長 半天
所屬國家 法國 所屬城市 諾曼底
別稱 聖彌額爾山 法文名 Mont-Saint-Michel
英文名 Mont-Saint-Michael 國家 法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 (iii) (vi)
登錄年份 1979 地理坐標為 48°38′8″N,1°30′40″W.

景點介紹

聖彌額爾山(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國著名古蹟和天主教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

公元8世紀,樞機主教奧貝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1211~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修道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特式修道院圍牆等等。

歷史沿革

聖彌額爾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什小鎮的紅樞機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彌額爾。

一天夜裡,聖彌額爾天使在電閃雷鳴中第三次出現在奧貝的夢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奧貝腦門上點了一下。從夢中醒來的奧貝主教摸到了腦門上的凹痕,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立刻趕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聖彌額爾山上就這樣有了第一座教堂。

在阿弗朗什的聖維傑珍寶室,今人還可見到據稱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奧貝爾主教的頭蓋骨。此後,無數的教士和工匠將一塊塊花崗岩運過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頂。眾多建築師和藝術家在這些堅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直到16世紀,聖米歇爾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奧貝爾的一場夢讓人整整忙活了8個世紀。後來,人們又在山腳下修建了眾多的店鋪和旅館。

聖彌額爾山建成後,它不僅是善男信女的朝聖之地,也是人們旅遊的理想場所。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中,曾有119名法國騎士被一位在英法兩國之間飄搖不定的男爵派往修道院協助當地僧民,依靠圍牆和炮樓,抗擊英軍長達24年!因為每次只要堅守半天,勢如奔雷的漲潮就會淹沒通往陸地的灘涂,為愛國者們贏來寶貴的半天休息時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此島是該地區惟一沒有陷落的軍事要塞。

聖米歇爾山聳立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間的海面上,面積很小,直徑只有1公里,山也不高,但山頂 的修道院卻比它高出近兩倍。聖米歇爾山是由岩石、房舍、圍牆、城堡和修道院組成的中世紀建築群,它將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與人類的智慧、毅力繫於一身。

雖沒有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埃菲爾鐵塔的宏偉壯觀、盧浮宮的絢麗多彩、香榭麗舍大街的繽紛繁華,但每年來此遊覽和觀潮的人多達350萬。大文豪雨果曾說,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建築歷程

聖米歇爾山原名同巴山,與其稱它為一座山,不如說是一個小丘,因為它的最大高度也僅僅只有76米,但由於它處於大海前的空曠沙地上,四周既無樹木又無房屋,因此顯得比實際高度要高的多。

同巴山是由堅硬如鐵的花崗岩石構成的,雖然建築師的藍圖在這上面會受到地勢和空間的限制,但堅實的岩基卻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結實和穩固。十世紀,教堂在這座花崗岩山丘上建立起來,山丘因此而成為著名的聖彌額爾山。

聖彌額爾山山頂的教堂自從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災和自身倒塌的損壞,被命名為底下聖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時風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構成聖彌額爾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

公元1020年至1060年,這裡添建了羅馬風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們居住的多層建築,聖彌額爾山這塊聖地也開始變得遠近聞名。

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羅伯特·代·陶利尼對教堂進行了修繕,在正門的兩旁添加了兩座高塔樓,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於他的努力,環繞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擴建。從此,修士們開始了珍貴的手抄經本的工作。

12世紀末年,這裡最大的建築規劃是修造一座擁有餐廳、繕寫廳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屬建築。

13世紀初建築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溝的圍牆,它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時的聖彌額爾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屬樓已渾然一體,它們被四周間有半圓的月形塔樓的圍牆緊緊簇擁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湯之勢。

15世紀,教堂內古羅馬風格的唱詩台部分倒塌,當時沒有立即修補,而是整整過了一個世紀,才由一座新的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風格相結和的唱詩台所代替;同時,在山下的村鎮裡建造了第二座教堂。

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隨之而倒的是鐘樓和三間偏殿,供香客下榻的古旅舍也塌了下來,聖米歇爾山的正面一片廢墟,它面臨着有史以來最大的損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興建起來的,風格為端莊的新古典主義。

18世紀末,依着古教堂的滑道修築了四條加固矮牆,從山頂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腳,以此來支撐教堂,防止再次倒塌。聖米歇爾山的最後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紀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鐘樓的頂端安放了聖彌額爾的金像。

自然景觀

聖彌額爾山所處的聖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聞名遐邇,最高潮與最低潮時海平面的落差高達15米。由于海灣深水區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時大海距離岸邊有15至20公里。通常漲潮的速度相當於一個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時4公里,順風時速度則增加到每小時30公里。因為聖馬洛海灣潮水如此「善變」,流傳着許許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會追趕騎士的漲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滿載貨物的馬車,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慘死去的旅人。

海灣的退潮往往也開始得非常突然,也許幾分鐘前還是一望無際深不可測的大海,突然之間海水退向遠處,滿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灘和海灘上顏色很特別的流沙。

幾乎所有的法國古典文學大家,從雨果莫泊桑,都曾經被它的多變所迷惑。雨果描寫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會遭到驚心動魄的埋葬,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確,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鬆軟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內部的暗流就會像蛇一樣滑動,鬆軟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變成淤泥將你死死地纏住,猶如陷入沼澤一般難以自拔。

這裡的沙其實更像是淤泥,一旦變干,非常結實;一旦與水混合,立即變成粘稠的泥漿。聖馬洛海灣附近的海底布滿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們就是製造危險的罪魁禍首。因為潮起潮落很容易將沙沖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陰險多變的流沙,而那些過於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一千多年來,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無數的沙被沖向海灣,使海岸線因此向西移動了約5公里,更靠近聖米歇爾山了。1879年人們修建了一條堤壩,車輛從此可以直接通過堤壩上山。每年只有兩三次,當天文大潮將堤壩淹沒時,聖彌額爾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島。在某種程度上說,當地旅遊業的興旺應歸功於這條堤壩。每年多達250萬的遊客通過這條堤壩來到聖彌額爾山參觀,TGV快車將參加一日游的遊客從巴黎送達聖米歇爾山。不過,真正能登上聖米歇爾山最高點11世紀大教堂和拉梅維耶爾修道院的遊人不足1/3。到聖米歇爾山朝聖的傳統根植於奧貝主教時期。不過,今天許多人來此並非只是趕時髦,聖米歇爾山讓他們流連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數日而不歸。夜幕降臨時,喧囂了一天的「大街」漸漸安靜下來,沒有滿載遊客來往穿梭的汽車,人流如織的修道院也變得空蕩寧靜,這時才是感受聖米歇爾山獨特建築群的最佳時間。

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但十九世紀人們建築長堤連接聖米歇爾山後,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積物,久而久之地勢變高,島的形狀改變,海潮奇觀亦隨之消失。專家估計,到2042年,這座名山更將被雜草包圍,大殺風景。

幾個世紀以來,聖彌額爾山傲然挺立,憑海臨風,潮漲潮落,歷盡滄桑。它所處的聖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而出名,觀潮於是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景觀。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剎那間將它四周的流沙淹沒,頓時一片汪洋,只有那條長堤與陸地相連。每年春天和秋天,會有兩次大潮出現,一 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當此時,聖米歇爾山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法國當局計劃耗資逾二十億港元進行修建,要將巨潮奇景重現眼前。

附屬建築

修道院是為大天使聖彌額爾建造,也是傑出的技巧與藝術的絕技兩者與獨特的天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

古時這裡是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紀,聖米歇爾神父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故稱米歇爾山。公元969年在島頂上建造了本篤會隱修院。1211-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修道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羅馬式教堂的風格。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特式唱詩班席,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特式修道院圍牆等。聖米歇爾山經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觀,而山上的古蹟修道院和大教堂則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

聖米歇爾大教堂的建造,從1017年投下第一塊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續了60多個春秋。教堂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人們便沿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以使教堂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禱間實際上也成了羅馬式建築工藝的傑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從門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羅馬與哥特式建築藝術於一身,大殿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其穹隆的開間多達7道,兩側的拱門式長廊之上的樓廊砌有羅馬式的拱窗,以保證教堂的通風與採光。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層圓形祭壇,祭壇四周的迴廊不帶祈禱室。這種教堂的建築風格在諾曼底一帶很有代表性,曾經風靡一時。

隱修院

708年,阿夫朗什鎮(Avranches)主教奧伯特(Aubert)遇天使長彌額爾顯靈,並在其腦顱上點開一個洞,因此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獻給天使長彌額爾[1],成為朝聖中心,故稱聖彌額爾山。

9世紀,維京人入侵歐陸,這裡成為農民的避難所,隱修院下方形成一個小鎮。

966年,諾曼底大公理查一世驅逐了裡面的教士,代之以來自意大利卡西諾山隱修院的30名本篤會修士。

1211年—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隱修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

13世紀初,腓力二世 (法蘭西)火攻聖米歇爾山,致使隱修院北側建築嚴重損毀。

1421年,羅曼式地下祭壇塌陷。英法百年戰爭後,復以火焰哥特式重建唱詩班席和聖壇。

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聖米歇爾王詔。

1622年,隱修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聖本篤修會的一支——聖摩爾(Saint-Maur)教團。

法國大革命時期,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監禁,教會財產被拍賣,中殿被用來儲存糧草。在這裡囚禁過數以萬計的罪犯和政敵。王政復辟後稍為恢復生機。

1874年,法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復修工程。已築起一條4公里長的堤道連接對岸陸地。

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特式唱詩班席、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特式修道院圍牆等。每年9月29日的聖彌額爾主保日舉辦慶祝活動。

發展現狀

如果再不採取緊急措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法國聖米歇爾山將在2042年被沉積物完全掩埋。早在30年前,人們就曾提出這座聖山的拯救方案,但真正的施工日前才開始。幾十台推土機的轟響打破海灣昔日的寧靜,來往穿梭的大卡車使翻飛的海鳥驚恐不已。

然而,潮水的起落也給聖米歇爾山帶來了隱憂,那就是每當潮水退去時,在沙地上留下大量的沉積物。久而久之,山周圍的地勢漸漸變高,海水離陸地也愈來愈遠,聖米歇爾山的島狀態面臨嚴重威脅。其實,海灣的沉積物增多從很多年前就開始了。

聖米歇爾山的治理工程是浩大的,只第一階段工程就耗資2.2億歐元,全部工程完工需要五六年的時間。它包括清除聖米歇爾山附近的沉積物,庫埃斯農河的河床清淤,更改庫埃斯農河的航道,修建一條新的大壩取代拉卡塞爾納水壩等。

由於原來修建的堤壩破壞了海水漲落的自然規律,聖米歇爾山附近的海灣被流沙和淤泥嚴重侵襲,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變成了雜草叢生的海岸,而且在不斷地向聖米歇爾延伸,諾曼底羊群已經「包圍」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古蹟的城牆。為了恢復充滿傳奇色彩的聖米歇爾山的歷史風貌,政府決定在環繞聖米歇爾山的庫埃農河河口修建一個潮水壩。

海水漲潮時新的大壩將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時則有助於泥沙衝到拉芒什海峽。這樣,修道院周圍的土地將始終處于海水之中,免受沉積岩的污染,並逐漸得到淨化。當水閘完全打開時,大壩將被完全淹沒。將來大海重歸之時,那條老的通車堤壩將被人行大橋取代,禁止車輛通行,而參觀歷史古蹟的遊人將乘坐專門的渡輪到聖米歇爾山。

旅遊須知

觀光

聖米歇爾山每年吸引約85萬遊客。旅遊業興旺的好處是人人會講英語,壞處是店裡的貨品都是「遊客價」。《寂寞星球》旅遊書說,「基本上,只要不是以水泥鞏固在地上的東西,你都可以一半或更低價錢在諾曼底其他地方買到。」

遊客當然可以到山腳下的「媽媽的雞奶烘餅」店,去吃一下聖米歇爾山最著名的烘餅。它在「國王門」附近,裡面掛滿名人「到此一吃」簽名照片的餐館就是。一人份套餐請準備至少60歐元。不想太花錢,可以到小店裡購買法國麵包或新鮮出爐的意大利餡餅充飢。

住宿

小小山頭,東拐西彎地「藏」着8家小酒店——大多是外部古早內部現代化建築哦。雙人房價格從80到250歐元不等,都有衛浴設備。需要預訂。酒店一般下午3時到5時才開門接待,在這以前抵達的旅客得在山上遊蕩一陣。

觀潮時間

聖米歇爾山潮水一年裡的最高潮,一次在春季(3月21日左右),一次在秋季(9月23日左右)。但潮水日期年年不同,最新最準確的資料還是在網上,詳見詞條參考資料。

相關事件

孤島將不孤

聖米歇爾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朝現夕隱」現象,白天大海退潮時,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島的路顯現出來,可是到了黃昏就開始漲潮,天一黑,島就變成了孤島。如果白天忘了走就會被困在島上。

19世紀後人工長堤被修建,從此聖米歇爾山一個月只有兩次,在滿月和新月時才成為孤島。

幾個世紀以來,迅猛的漲潮一直是聖米歇爾山的一道著名景觀,觀潮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受月亮的影響,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剎那間將四周的流沙淹沒,變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條1877年修建的堤道與大陸相連。到了退潮時才會和大陸連起來。每年春天和秋天,會有兩次大潮出現,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當此時,聖米歇爾山都會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每當潮水退去時,都會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積物。隨着人們對農田的開墾,以及運河、堤壩、停車場等設施的建造,沉積現象不斷加劇,原來的海灘由於路堤阻擋,無法在退潮時將泥沙沖走,逐漸變成了陸地。久而久之,山周圍的地勢漸漸變高,現在只有在天文大潮來臨時,聖米歇爾山才會顯現為海島。聞名世界的「孤島仙山」面臨着「孤島不孤」的嚴重威脅。

據專家估測,如果再不採取緊急措施,聖米歇爾山將在2042年被沉積物完全掩埋,屆時將不再有「孤島」和「仙山」,留給人們的只是與大陸連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許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偉的修道院。

兩億歐元的拯救

面對可能出現的「孤島不孤」的危機,法國人自然不會坐視不管。自1995年開始,恢復聖米歇爾山海島風貌的工程就成了法國民眾熱議的一個話題。

經過多方論證之後,2006年6月16日,時任法國總理德維爾潘抵達聖彌額爾山,正式啟動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改造工程。這一總投資達2億歐元的大型工程由聖米歇爾山海灣混合工會承建,由歐盟、法國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單位共同出資,工期預計為6年,其間遊客可以繼續到聖米歇爾山觀光。

工程以在古埃斯農河上建造一座水壩開始。古埃斯農是流入聖米歇爾山海灣的一條河,水壩工期為30個月,將於2008年底竣工。漲潮時,它將把古埃斯農河灌滿海水,落潮時把海水泄掉,從而產生一種抽水效應,便於清除沉積物。水壩距聖米歇爾山2公里,壩上將建造一座步行橋,橋上還要建一座亭子。立於亭中,可以欣賞整個海灣風景。

根據索格雷阿實驗室的模擬測試數據,水壩運行8年後,可以清除80%的沉積物,從而保持「孤島仙山」的原貌。由於長堤公路阻礙了水流的自由流動,加劇了聖米歇爾山周圍的泥沙沉積,改造工程還將新建一座近一公里長的高架橋,預計2008年初開工,2012年完工。屆時長堤公路將被拆除,遊客可以乘坐汽車,經由高架橋,直達聖米歇爾山頂。

相關視頻

1、聖米歇爾山:歷史悠久自然優美,天主教第三大朝聖地頗具神秘色彩

2、旅拍法國,聖米歇爾山,法國著名古蹟

參考來源